讲真,别再冤枉孩子不听话,明明是你自己说不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去年黑五的时候,家里新添置了一套音响。老公安装好后,试了一下,播放效果不错,还能连接我Ipad,这样也可以把给小D听的歌曲通过音响放出来。老公上班时,我想打开音响放歌曲,却怎么也打不开了。
我以前是“电器杀手”,几乎不碰这些家电的,每次老公演示给我看,我都觉得好难好复杂,反正老公也能帮助,从来不想学。但现在一个人带小D时也需要用,我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周末老公在家,我就提到音响打不开,老公拿过遥控器,刷刷按两下,音响就在播放了,然后还说,“怎么打不开了啊,不是挺好的。”我问,该怎么弄。老公拿着遥控器关了又打开,然后说,“就是这样啊,这样就打开了”。
当时我心里就有点暗暗不爽了,“什么就这样啊,你是在教我,你不能默认每个人的水平都和你一样。你至少要清楚地告诉我,先按哪个键,再按哪个键”。老公这才“慢动作回放”,我也搞明白了如何打开音响。这时,才发现,其实这些家电也没那么复杂。
小D16个月的时候,我们准备教她自己脱鞋(穿鞋更难,想先让她学会脱鞋)。老公自告奋勇来教。他说,“我也看过你公号文章的,我知道怎么做的,先看她自己能不能,如果不能那就由我演示,然后鼓励她自己尝试。成功了要肯定,如果沮丧了,那就先疏导情绪,再鼓励尝试”。 嗯,听上去非常正确,我说,好啊,那你们父女俩好好练习吧。
结果,过了半小时,老公带着一脸深深的挫败感来求助了,“不行啊,教不会。理论是一回事,自己实践就是另外一回事”。我说,要不明天有机会,你再做一遍你是怎么教小D脱鞋的,让我看看。第二天,小D回家坐着要脱鞋,我就让老公来。
老公蹲下来告诉小D,小D需要自己脱鞋-挺好,非常明确地传达了要求和期望;
小D自己尝试,瞎弄了几下脱不了,抬头和爸爸说,“help”;
老公帮她把魔术贴打开,帮她把鞋子脱掉,说,“你看,就是这样啊,另外一个鞋子你要自己脱”。
小D还是自己尝试了,一样的情况,瞎弄了几下还是脱不下来。她这时就准备逃跑了,扭动身子想从椅子上下来。
老公不允许她放弃,于是一把按住她,说,“小D要脱鞋了,刚才爸爸教过你了,你要自己脱鞋”。
小D当然不是“省油的灯”,哪会那么容易被“钳制”,马上开始大叫,“下来,下来,I want down!”
老公还是契而不舍地说,“小D是大孩子了,大孩子就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教过你了,你再试试”。
可惜,这些话完全淹没在了小D的叫喊声中。小D看到叫喊无用,开始转哭腔了,“妈妈,妈妈,我要妈妈!”
结果老公屈服了,还是帮助把鞋子脱了。脱完抱下小D,她立马“雨转晴”,是晴空万里的“晴”。老公无奈地看了看我,说“你看,就是教不会啊”。
那天晚上,我和老公回顾了白天发生的一幕,我问,你还记得上次我问你音响怎么开的事情吗,有没有觉得很类似啊?你当时也是说,“喏,就是这样啊”,你这根本没有在“教”。
学龄前的孩子其实是很无能也很无助的,他们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但其实内心他们是希望可以自己做的。就好比长久以来,我都是想学如何打开家里的各种各样电器的,但是老公每次都是一句轻描淡写“就是这样”啊,感觉是在“藐视”我的智商,却没有帮助我到底该怎么做。
大人尚且会这样,何况是小小的孩子呢?这个小小的身体里同样住着一个大大的“自我”,当他们觉得事情太复杂,太困难时,他们就会本能地逃避。小小的他们无法很好用语言来沟通“听不懂,不明白”,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更直接粗暴,哭闹不配合,有时甚至一走了之。
这些行为就被我们解读为了“听不进、教不会”,可是所有的“不听话”背后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孩子“求助”的信号,他们欠缺的能力。
可惜,我们总是不经意地默认“孩子的水平和我们一样”,却没有真正去思考“怎么帮助她把这件事变的简单一点,让她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