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婆婆被羞辱到崩溃,儿媳曝出惊人隐情:“我多傻才想把她当妈?”(2)
种种不忿叠加起来,最终引爆了所有矛盾,儿媳对处理好婆媳关系彻底死心,不想再有任何联系。而被夹在母亲和妻子中间的儿子同样十分痛苦:父母很重要,可妻子也很好,他两头都想兼顾。其实,他一直都是个孝顺的儿子,节目组也好奇,他为什么突然“为了爱情离家出走”呢?刚离开家不久,他父亲曾给他发了条信息说“我和你妈要离婚,都是因为你做得太过分。”可后来得知,所谓“父母要离婚”,只是用来威胁他回家的谎言。他曾问过刘女士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离婚,你给我找的,我就一定会满意,一定不会离婚?”“即使我这次离婚了,依然活在在你们的控制之下,我没办法逃,下一次我要是做出你们觉得不如意的选择,你们还是会拿房子、车子,或者拿其他东西来压死我。”
想到为了让他们离婚,刘女士不惜诅咒:“你跟这女的结婚,生出来的孩子肯定坐牢。”因为他明悟到,如果他想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他必须逃出父母的控制。节目的最后,因为双方意志过于坚定,调解人员没能让他们和解。只可惜,刘女士不曾意识到,自己过度的控制,带来对边界的越线行为,才是撕裂母子关系的根本原因。更可悲的是,类似的事情,不是刘女士一家的“专利”。以为婆婆报警,因为儿媳在家里大吵大闹,像“疯”了一样。然而,儿媳的崩溃,是源于她和老公结婚三年,婆婆每隔几天就会来跟他们睡同一张床。儿媳闹离婚,婆婆居然还说:“离就离,反正都生了孙子,你走了,让我和儿子过更好。”如此荒唐的新闻,透露出当下一个常见现象:强势的婆婆,隐身的丈夫,是许多妻子在婚姻中面临的困境。- 要不把自己的全副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共生”关系,致使孩子在成年后,在心理上依然无法真正地“戒奶”(分离)。
那么即便走进社会、步入婚姻,在遇到妻子和母亲发生矛盾时,要不帮着母亲说话,要么选择沉默——这一选择本质上是将问题抛回给母亲,让她去处理。其实,“婆媳矛盾”这种普遍现象的形成,大多源于不健康的母子共生关系,而母子过度的共生关系,反映出的正是中男性权威角色的缺失。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父亲”这一角色十分重要,他能让孩子和母亲的分离更加容易。在孩子3岁前,婴儿和母亲处于共生关系是正常的;而在3岁之后,则需要父母鼓励孩子走向新的生活,逐渐走向独立。有句话说得好:世间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但是,再亲密的关系,都需要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为前提。如果夫妻二人组成新的家庭,婆婆却如影随形,这会显得儿媳是一个“第三者”,由此引发婆媳间对儿子/丈夫关于爱的争夺。在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中,节目组曾提出一个问题:夫妻的家,也是父母的家吗?女嘉宾们有说是,有解释说为何不是,而张萌的反问,则是一针见血,指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家里谁做主?”很多婆媳间的冲突,问题出在“谁才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上。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到或觉察到关于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在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新的家庭系统(与伴侣组成的家庭),优先于旧的关系系统(原生家庭)。婆媳矛盾的出现,大多正式源于这种序位的错乱。其主要体现在两点:- 1、父母没有尊重子女新建家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强行介入了子女的婚姻关系(如刘女士的例子);
- 2、组成新家庭的夫妻,把各自的父母,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如凡事都把“我爸/妈说”挂在嘴边,顺从父母所有意见,无视伴侣)。
而具体的表现,正是强势婆婆对夫妻生活的的过度干预。婆媳的争吵、矛盾,争的不是对错,而是争取在这个家的话语权,是自己在儿子/丈夫心中的地位。正如《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提到的:“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关键在于,丈夫必须需要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只是原生家庭中的儿子,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新家庭的丈夫、父亲。婆媳关系是自古以来的难题,想要彻底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下有个关于处理婆媳关系的要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昔日的TVB花旦陈松伶,遇到婆媳关系也很头疼,婆婆不是无视她,就是逼她做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吃蒜),许多网友指责这个婆婆真的难相处。“婆婆不喜欢儿媳,不能说是婆婆不对,因为婆婆本身就没有喜欢儿媳的义务。”
婆媳之间并无血缘关系,两个陌生的女人只是因为同一个男人而认识。如果婆媳之间相互认作母女,那么在潜意识里,就会要求对方做出符合身份的言行,拥有一个较高的期待,但事实上彼此的付出和回馈难成正比。婆婆喜欢对夫妻生活指指点点,源于其在身份、地位、心理等多方面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如果新家庭依靠婆婆经济帮助越大,婆媳间的差距将拉得更大,婆婆愈发强势,儿媳愈发气短。对于儿媳,如果不想被婆婆念叨,最好能自己处理的事情,就不要麻烦老人,让对方无话可说。对于丈夫,应自主做出决定,不要凡事都叫“妈”,尽可能不再依赖父母。批判心理学中有一个“三明治效应”,即在批评时,把批评的话夹杂在两个表扬中间,可以使人更愉快地接受批评。与婆婆沟通时,批评、拒绝等带有负面情绪的话语,可以试着放在中间,前后说些赞美、感谢等,,往往更容易让婆婆接受你的意见。比如,你认为衣服扔洗衣机洗就好,婆婆偏要帮你们手洗,还埋怨你们衣服堆着都不管:“这些天辛苦你帮忙洗衣服,我们特意装了台一键式全自动洗衣机,可以更快洗衣服,您就歇一歇,有更多时间和朋友在广场天跳舞了”
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有这么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适当的距离,就是适可而止,无论你有多爱一个人,也不可以太亲近。”正如孟非所言:“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婆婆要保持距离,儿媳要保持礼貌。”*来源简介:作者:凰兮。来源:本文系中国nlp学院(nlpcn1997)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7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