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被曝日薪208万?!我的拳头硬了....
2021年4月27日,亿万中国网友有了一个共同的吃瓜暗号:208万。
就在昨天,张恒放出之前和郑爽的聊天记录,爆郑爽演《倩女幽魂》,工作77天就能收1.6亿天价片酬。
两人聊天时,郑爽似乎对工作并不满意,但是心算了一下收入,平均每天收入208万人民币,就开心了,催着张恒去收片酬。
一年赚着几个亿,郑爽妈妈还要帮女儿偷税漏税;郑爽进超市喝饮料,居然不付钱……
在张恒爆出的聊天记录中,郑爽和她妈妈完全是一副死要钱的嘴脸!
网友们心中万马奔腾:
“一家子简直了!毁三观!”
“比想象中恶毒,不知天高地厚。”
“这种人还配当艺人吗?”
群众吃着大瓜,算着小账:1.6亿是什么概念?
北京一季度平均月薪11187,,想挣1.6亿需要1191年,而郑爽只需要77天。
日薪208万,是一个北京上班狗拼死拼活十五年半才能赚到的工资。
随着这波吃瓜,“如果你有208万想做什么”也成了新的热点话题。
很多博主在微博上提问:假如你每天赚208万,你想做什么?
“在家躺着。”
“让庆怜出道。”
“做公益。”
“买房。”
这些都是让人猛点头的、普罗大众的梦想,但是也有一些小众答案,让主页君心疼又感同身受:
“出国留学。”
“带资出国留学,重新从本科读到博士,带着老婆孩子。”
“出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考虑毕业后的出路。”
很多人认为,留学生都出自有钱人家,并不缺钱,其实不然。
对于大多数留学生,钱是最大的,且持续多年的焦虑。
根据调查,德国留学一年大约9-13万,韩国9-14万,澳洲14-18万,美国10-25万,如果读上三四年,百八十万就花出去了。
如果把郑爽那1.6亿用来培养博士,国家每年能多培养多少博士?
如果把那这1.6个亿用于培养留学生,会有多少优秀的学子实现留学梦?
1.6亿,是国家出国留学教育一年预算的27%,如今,只是一个明星77天的收入。
此前,她买一瓶水就要1500块。
世界上最需要钱,最怕没钱的一群人,除了病人,大概就是留学生。
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人,家里条件往往衣食无忧,不觉得自己有钱,也不缺钱;
有了出国念书的念头之后,才明白自己很能花钱,很需要钱;
出了国,发现家里经济其实挺困难;
还没正式进入社会,已经开始为钱焦虑;
有了工作,还常常为曾经的开销翻旧账,不放过自己。
橙橙出国那年22岁,在985院校念设计。
毕业季, 男朋友提分手,她哭了两场,决定申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研究生。
橙橙家条件普通,但父母很支持女儿,于是橙橙开始考雅思。一连考了三次,又考了GRE,交各种培训费、报名费,加上签证体检之类的开销,人还没出国门,钱先花了几万。
到了英国,橙橙崩溃:学费一年20,000多镑,住宿一周两百多镑,吃饭一个月700多镑,一年下来可能要花40万人民币。一想到爸爸一个月只有七千块工资,她就后悔没有学德语——闺蜜在慕尼黑留学,一年只花十二万,开学的第二个月,她开始打工,瞒着妈妈。
橙橙留学的那段时间,橙橙妈妈几乎每天失眠。橙橙开学半个月,奶奶就得了癌症,家里到处都需要钱,橙橙妈愁得头发都白了。
橙橙隐约感到家里有事瞒着自己,竭尽全力地省钱,拼命念书。一整年,她天天吃鸡腿,偶尔想改善伙食,连个鸡蛋都不舍得买,整个人又胖又肿。
每一次橙橙早起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电话响一声就被接起,她就知道,在已经临近深夜的北京,妈妈又没睡着。
今天早上,主页君问橙橙:“当年留学时,如果你突然有208万,你想做什么?”
橙橙说:“我先买一大箱鸡蛋。”
留学生有多能省钱,不留学的人永远想不到。
从衣食住行,到课本厨具,少花一分算一分。
知乎上有个问题:当代留学生如何体面省钱,汇总了留学省钱的所有方法:
书本、家具都买二手;
关注超市清仓大甩卖时间,一次性采购大量蔬菜,再徒步回家,远点也没关系;
自己做饭;
善用优惠券和教育折扣;
不理发,穿童装;
多运动,不生病……
主页君的老粉丝小宇,曾美国留学四年,到美利坚的第二周开始,连吃了十三个月的豆奶和面包,就是为了省钱。
省钱的理由很简单:想买一个床垫,总睡地板腰疼。
如果当年小宇有208万,想必会先买个床。
从前,“镀金”是留学的代名词,如今,“海归”都快被踢出中性词的行列,隐隐带着调侃的味道。
很多人出国前都会想:留学回国,就真的能实现远大理想,走上人生巅峰么?
近十年来,中国留学人数几乎是持续增多,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70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58万。这么庞大的群体一起找工作,相比应届生,就业劣势显而易见:
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
国内人脉关系较弱;
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匹配度不高;
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和发展需求;
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错位……
很多留学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实习期就开始面对职场PUA:996随意切换007工作制;被小公司老板画大饼;被国企老前辈当丫头使唤、当孙子教育;一个人跨多个部门成为勤杂工和人形翻译器……
在这方面,Andy是个典型。
Andy的本科学校是个不起眼的二类本,国内排名惨不忍睹,大三时,学校推荐她到美国留学,学制三年,一所名校和一所普通学校任选。
为了奖学金,她放弃了名校,去了普通大学,毕业后又多修了一个专业,在美国待了六年。六年里,一边学习,一边在中餐馆洗盘子,穿五十块钱的T恤,一年只剪一次头发。
回国后,她26岁,不了解国内的就业行情,错过了求职黄金期,就进了朋友介绍的小公司。一年半后,公司倒闭,她跟着领导到了某大型国企下属金融公司,做了和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目前,她的工作稳定,工资比北京市平均工资略高,升职无望,每天忙于处理人际关系,过着平淡得发慌的日子。
每个周某,Andy都会跟自己对话:这不是我当年想要的未来。可是,我不知道我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未来。
最不开心的是Andy的妈妈。
全家玩命省钱,用了四年时间,好容易培养出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生,可是如今,这个孩子没有和众人当年期望的那样,进外企,当高管,年年涨工资,琴棋书画样样来得,精致干练得一塌糊涂,反倒成为打扮随性,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的普通女青年。
在国企熬着,一时半会赚不到钱也就罢了,眼看着年龄老大,男朋友找不到一个。好好的姑娘万一砸在手里,可真是糟心死了。
网上如Andy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人花了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上了不知名的学校,毕业回国,学历不被国内的大企业认可,可是想想在国外几年的开销和青春,小企业又看不上,自此在家蹉跎,连社保都交不起;
有的人发现自己回国没有想做的事,就到留学机构做中介,自此完成“从留学生到留学中介”的完整闭环;还有的人读了名校回国,在大厂混了两年,发现升迁无望,又在职考公务员,身心俱疲。
但是,即便就业前景未知,出国花钱如流水,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
体验他国文化与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接受更好的教育,毕业后完成理想,是每一个渴望留学的莘莘学子的梦想。出国受苦的人很多,回国后挣扎求寸的人很多,但是后悔留学的人很少很少。
唉,要是能给每一个想留学的人发208万就好了,英、美四年学费足够,德国、日本研究生能修两轮,大家不用睡地板,可以从容地完成学业,从容地进入职场,开启充满可能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