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方言、喝热水、吃肥肠……这个老外,有点意思
“额最爱吃滴四葫芦头”……讲正儿八经的陕西方言,像中国人一样爱喝白开水,甚至最爱吃葫芦头……如果不是不看外形,大家实际上很容易把他当成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这个身上既有歪果仁身上的国际范儿,也有着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儒雅随和气质的大叔,就是西安翻译学院的一名外教,张克。
外教,几乎是每一所高等学府教授外语时的标配,在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校园里出现几张外国面孔,似乎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是西安翻译学院这位外教却不一般,他不仅是校园里广受欢迎的“红人”,也是外籍教师团体里远近闻名的“中国通”,还凭借着参与西安公交站牌英文翻译、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等突出贡献,成为了“三秦友谊奖”创办以来,陕西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外籍专家。
Dirk Werner Hartmann,中文名张克,1987年来到中国,就读于武汉大学,并取得了武汉大学和河南大学中文系双学位,1996年毕业于马克思故乡——德国古城的特里尔大学中国现代与古典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克精通英、德、汉、法语,2011年来到西安翻译学院,从事日耳曼语言文学口语、日耳曼语言文学写作、计算机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德语DSH、雅思培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张克还担任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评委,陕西省高校德语歌唱、演讲、配音大赛评委。2018年作为翻译团队专家,参与西安公交站名英译工作。其培训的贫困地区教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生外语成绩多次突破区、县历史记录。
然而,多傲人的头衔,都不足以展示这位有趣大叔的全部魅力。在一上午的访谈中,我们聊了聊他和中国、西安以及西安翻译学院的缘分,也聊了聊歪果仁和中国人之间的有趣故事。
Q:为什么会选择西译呢?
A:应该说是缘分,中国对外开放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德国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就爱上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开始学习汉语,来中国的武汉大学留学。
参加工作以后我来中国,给一个德国的项目当翻译,碰巧参加了西安世界语协会的活动,在会场,西译的老师向我发出邀请,第二天就开始来西译上课,一直到现在。
Q:西译哪方面的特质最吸引您呢?
A:开始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学校的风景,校园都是树,很绿,一到春天开花非常漂亮,也是很安静的一个地方,而且学校就在山下,因为我们德国人的一个爱好是在山里面漫步,所以觉得西译很适合我。
过了两三年以后,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基本上所有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大部分的同事也认识,我一去的时候特别特别热情,外面当地的人也慢慢的开始熟悉了,就扎根在这里,本来打算只呆两三年,结果现在都10年了,不想回德国了。
期间也有人说要投资一个学校,让我当校长,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上课,我要进教室跟学生交流。
而且在西译,有领导的支持,有认识的朋友,这样的环境和工作模式是我最喜欢的,西译是我的家,是我的故乡。
Q:觉得民办高校和其他高校比起来,有什么区别?
A:很多人都不怎么愿意让孩子上一个民办的学校,可是我觉得民办学校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一些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好一些的大学,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值得拥有一个继续学习的好机会。上好一门外教课,学生也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Q:那您作为一个国际人士,期望西译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呢?
A:那肯定是期待学校越来越国际化嘛。因为能够在国际方面跟其他一些学校合作,开始一些交换项目,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我觉得学校这几年来就是越来越国际化,我刚来的那个时候,学生去德国还是比较麻烦的,现在咱们学校跟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十来个国家都合作了很多的交换项目,等疫情结束了,学生就可以有这些机会。
///
虽然来到中国已经十年时间,但是张克也曾经历过不同文化环境的转换。
从刚开始苦恼于喝不到冰水,到跟着国内的老同学咥葫芦头泡馍,从听不懂方言,到说着流利的关中话爬遍了周围的山,走遍了山里的大小寺庙,甚至和药王庙的大师交上了朋友,张克也在十年的岁月里,渐渐咂摸出了中国文化中的魅力。
但对于他来说,在西译整整十年的教学中,能给学生教授知识,开拓眼界,甚至帮他们寻找到学习的意义,才是更重要的。
在融入了西译乃至西安的环境之后,他对学生也倾注了许多心血,不亚于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在整个聊天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外国人Dirk身上,也有了中国家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