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周矿泉水相当于吃下一张信用卡?这谣言是怎么混搭出来的?(重发啦)
#前情摘要:陈省身先生曾经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第一”,而民间则广泛流传为“不要考100分”,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有朴素的道理在里面。点击阅读:98分挺好)
昨天有几万读者看到了一次很丢人的乌龙事件。因为后台操作失误,我们把正在编辑校对和排版的本文草稿被直接群发出去了(是的,我们真的是有校对和排版的,虽然可能平时看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者很惊讶居然在6点多就收到了我们文章的原因。
等我们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已经有几万人阅读了这篇文章。但我们还是决定删除它了。因为实在不太想让一篇文字和逻辑都不满意的文章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群发记录中。今天安排重发,原定于今天发布的关于驼背的育儿科普文章下周再说吧。
对给大家造成的误会和麻烦表示歉意。
这几天,刷了很多人朋友圈的是下面这个消息:喝一周的瓶装水,摄入的塑料颗粒相当于吃下一张信用卡。
不少读者在后台发这篇文章给我们,打开看了一下,阅读数很快就10w+了。
不过,嗯?好像看到了某个“微信谣言学”上的关键字?
去看了一下,果然是由这个澳洲号“原创”的,原文标题估计太有谣言喜感,所以在转载的时候被删掉了后半。
好吧,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在这篇文章中,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吓人的呢?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来自最近由纽卡斯尔大学公布的一个报告,这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进行的,汇总了最近几年的一些关于环境、饮食中Microplastics(塑料微颗粒)的研究。
根据这个报告的内容WWF做了一个宣传活动,叫做Your Plastic Diet (https://yourplasticdiet.org),也就是“你的塑料餐饮”。宣传的主题就是警戒人们,因为滥用塑料制品,环境中的塑料微颗粒已经开始通过饮食被人类摄入。告诫我们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加强垃圾回收,保护环境。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指出:WWF世界自然基金,是一个环保组织,不是科研组织。他们的工作是警示我们保护自然,不是科普。所以他们在宣传上,必然存在着一些倾向性。这种风格也存在于各种环保组织的工作中(包括已经魔障了的绿色和平之类)。我们在看这些宣传的时候,可以感动,可以热血,可以警醒,但千万别就当做科研报告来笃信。
就以这次的WWF的宣传为例:
关于水中塑料微粒的计算方法,引用了几个研究中的统计数据。说自来水中的微粒从10到500个每升,瓶装水中的颗粒可以高达数万个。听上去瓶装水要比自来水可怕很多,大家就会想这一定是瓶子有问题。
但实际上呢,我们看看瓶装水的研究数字,这是去年(2018)3月的一个研究报告,其实当时在网上也很轰动。
研究人员当时测试了9个国家19个地区的11个品牌的259瓶瓶装水,其中有17瓶没有检出塑料微粒,整体平均塑料微粒含量是325个每升。和前面实验中分析的自来水情况相似。
但这次实验中有一瓶雀巢的Nestlé Pure Life纯净水被检出了高达每升10000个塑料微粒的情况。尤其是这是过滤过的纯净水,这已经不是水质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了,这让很多媒体对雀巢公司的品控能力表示质疑。
扣除掉这瓶水之外,剩下的258个样品的瓶装水的平均塑料微粒含量是288个每升,和自来水的情况类似。
这种“喝一周矿泉水相当于吃一张信用卡”的说法,其实是标准的扭曲恐吓,因为在WWF的警示宣传活动中,吃一张信用卡,是用来形容人整体一周可能达到的塑料微粒摄入总量,这些微粒来自空气、食物、和饮水。
但这样的普遍性风险很难吓人,于是谣言号就扭曲成了“矿泉水有害”这种更让人恐慌的“澳洲风”标题了。
事实上,不管是WWF自己,还是其他国外媒体在描述相关情况的时候,很少有专门恐吓“喝矿泉水人群”的做法。比如CNN等媒体,就将自来水和瓶装水等同来说。
在WWF自己的说明中,也是说塑料微粒在“地下水、地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中都大量存在。
不过这虽然能破除一下前面吓人的谣言标题,让我们在喝瓶装水的时候稍微安心一些,但其实也不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少喝矿泉水”这种方式来解决这种潜在的风险。
有同学曾经问过我们:为什么养生谣言这些总比科普要“得人心”?这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那种“几招教你排毒养颜”、“3分钟改变你健康”的东西,每个国家的网上或者社区里都有一堆。
而一个健康谣言能否流行核心在于两点:
1,找到一个很可怕很吓人的主题;
2,,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喝绿豆汤。
这次的也一样,“吃塑料”很可怕,解决却很容易 —— “别喝矿泉水”。但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