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晓庆的年纪,坊间有诸多猜测,对此本人回应:每一个版本都不算准确。
如若按照大多数媒体报道的那样,2020年10月30日,刘晓庆刚好65岁。
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而她本人似乎并不喜欢。
于是这些年有关刘晓庆容貌的话题接连不断,当被问起“为何不愿优雅、自然地老去?”时,她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老去?”
回首过往,刘晓庆很是坦然,她无悔、无怨,甚至极为骄傲。她说: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2002年6月20日,一个让刘晓庆终生难忘的黑暗日子。在这天之前,她的人生火红而灿烂。
这天清晨,此前已经因“税案”与她周旋近2个月的办案人员,终于决定采取强制措施。
在门铃响起的瞬间,和衣而睡的刘晓庆“腾”地从床上跳起来,对于这一刻,她仿佛早有准备。
“他们来抓我了。”这是刘晓庆的第一反应。之后她感觉到一阵耳鸣,四肢就比脑子先一步行动起来——她要收拾东西,一些要带进看守所的东西。
英文书?进去要学英文!可是在哪里呢?之前不都准备好了吗?
牙膏!牙刷!毛巾!洗脸和洗澡的都要带吗?
这是刘晓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慌乱时刻。急昏头的她在房间内到处乱窜,而仅仅几分钟后,她便恢复了平静,是时候面对一切了。
踩着棉花飘下楼,刘晓庆看见了满屋子穿着制服的执法人员。没有任何寒暄,她只被简单询问了几个问题,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从清晨到下午,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暗潮汹涌,波云诡谲。
在笔录上按完“平生的第一个手印”,刘晓庆被4位办案人员押上了车。随着车辆不断前移,富丽堂皇的玫瑰园住所成了她身后的风景,而这似乎也预示着:
从这一刻起,那些名、利、权、钱都已成为她不能再拥有的,辉煌的过往。
天堂和地狱,原来只有一线之隔。
将时间拨回到2002年4月24日,那个刘晓庆口中的“大凶之日”。
那天上午,彼时还是“晓庆实业集团”董事长的刘晓庆推开了公司的大门,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让她一头雾水——
不知道哪里来的“制服人员”在办公区内仔细搜查着每一个角落,所有职员都呆若木鸡地坐在一旁;公司的三名会计被轮流叫到小房间里谈话;她的妹夫,总经理靖军也在监视之下将一些文件交到了办案人员手中。
一切都显得异常诡异,她轻声询问怎么了,得到的回复却只是:
“没什么事,您忙您的。”
尽管说话的人很是客气,但刘晓庆还是通过妹夫极为凝重的表情,体会到了一丝非比寻常的气氛。
在演艺圈与商海驰骋多年,直觉告诉刘晓庆,一定有大事发生。
在办公室里忐忑地坐了几分钟,刘晓庆便动身前往一间茶馆。她约了好友喝下午茶,顺便也要谈谈日后合作拍电视剧的事情。然而正当她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剧本时,一通电话打了进来:
“老板,总经理和会计被带走了,除了你办公室的,所有电脑都被拿走了,公司账户被冻结了,公司被查封了!”
电话那头的人慌张得语无伦次,可说出的每一个字仍不偏不倚地砸在了刘晓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上。
太阳穴猛烈跳动,她知道,自己栽了。
可是为什么?
她想,一定不是自己的问题,因为以她的精明,怎么可能犯下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惊天大错呢?
刘晓庆自认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可能仅用10年光景,便将庞大的“晓庆集团”做得风生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在演艺圈中“独孤求败”的刘晓庆转战商海,一时引来无数人侧目。
当时刘晓庆也才40岁出头,却已涉足地产、美妆、家电、影视、文化等领域,超过20家企业。
那时她是圈内公认的“大姐大”,任谁提起都要竖起大拇指,再夸上一句“您真牛”。
凭借着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成绩,刘晓庆完成了从“中国电影界神话人物”到“经商天才”的的华丽转身——
她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富人榜”;被报纸头版标题誉为“第一老板”;曾入选过“世界五位杰出女性”……
而在1999年,她的资产就被外界推测在7000到9000万美元之间。
请注意,是美元。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晓庆,甚至出版了一本名为《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的自传。书还未写一字,仅一个标题就被拿出来拍卖过两次,累计成交额超过120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晓庆”是一个标志,所有与其相关的人与物都闪着华丽的金光。她似乎战无不胜:
骄傲、自信,甚至有些自负。
刘晓庆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和野心,这是她的底气,也偶尔使她目中无人。
在其风头最盛的那些年,她对外界近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与媒体交恶、给记者脸色、毫不顾忌地满世界“耍大牌”……
就像是一列飞驰的列车,刘晓庆直接剪掉了这辆“晓庆号”的刹车线。她原以为可以一直这样风驰电掣下去,可一切却在“晓庆集团”大厦倾覆的瞬间,戛然而止,如梦如幻。
公司被查封后,刘晓庆猛然想起了前段时间接到的一通电话。那时朋友告诉她,文艺界将有一个惊天大案。
没有任何由头的,刘晓庆隐约感觉到这桩“大案”与自己有关,为此她还特意在晚上12点去灵隐寺上了一炷香祈求保佑。
想到这里,刘晓庆忽感女人的直觉有时真的准到可怕,而这样类似“预知未来”的事情,其实在她儿时便已发生过。
1955年,刘晓庆出生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功勋家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全家都是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刘晓庆并不缺平步青云的机会,但她却偏偏另辟蹊径,走了一条“所有人都帮不上忙”的演艺之路。
“一个万众瞩目的名演员”。
这是刘晓庆从小便有的“自我认知”,而这样的理想也在电影《小花》上映后,成功照进了现实。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段。
“真理标准大讨论”使十年动荡后的中国,摆脱了束缚轻装上阵迎接改革开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小花》上映了。摆脱了此前严肃、单一的战争内容,该影片首次尝试以“情”为中心,一出现便引起众人讨论。
借着作品的东风,外加自身的努力,刘晓庆虽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配角,但还是迅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后来,由其主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作片《神秘的大佛》上映。在当时电影票一张0.25元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该片票房达亿元!
那是刘晓庆饱食胜利果实的一段时间。彼时,国内许多影视剧的女主角,都被“刘晓庆”这3个字长久占领,并且部部经典。
野心勃勃的她,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名字写满每一个舞台,其中也包括了春晚。
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举行。
作为当时全中国最红的女演员,28岁的刘晓庆受邀参与了晚会的主持工作,成为了当晚舞台上唯一一位女主持人。
在晚会正式开始前,性格直率的刘晓庆向总导演黄一鹤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在春晚舞台上跟父母拜个年。”
在话筒还被视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年代里,刘晓庆这样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要求是无理,且不可能实现的。
但刘晓庆哪里是会被轻易说服的人?再三讨论后,她的条件被应允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这样的操作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它成为了刘晓庆眼中“成功”的表现。
如此,刘晓庆拥有了很多“第一”:
第一个出自传的明星;
第一个公开离婚的明星;
第一个出演带有吻戏电影的女明星;
第一个连续三次获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明星……
不胜枚举的荣誉像一面面写有“刘晓庆”的旗帜,在当时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这样的战旗插在哪里,哪里便寓意着胜利与红火。
毫无意外,刘晓庆成了演艺圈里的常胜将军。赫赫战功给了她胜利的喜悦,同时也给了她口出狂言的底气。
曾经有人问她:“你觉得中国最好的女演员是谁?”
她回答“是我”。
第二天各大报纸头版头条都登着:“刘晓庆: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这是那些年刘晓庆表明自己“胜利者”身份的方式,同时也间接点燃了那颗名为“牢狱之灾”的TNT炸弹——
在说出自己是中国最好女演员之后的第18年,刘晓庆因一封实名举报信锒铛入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被关进监狱的女演员”。
而三名写信者中,就包括了一位曾因刘晓庆“好言相劝”而与女朋友闹得极不愉快的男人。
尽管此前尝试在深圳、香港等多地逃亡,但身后时刻紧跟的执法人员仍提醒着刘晓庆,她早已是笼中之鸟。
妹妹晓红入狱的消息传来时,她那颗悬空多日的心忽然落了地,她知道,很多事情都该在此时有个了断。
入狱前,刘晓庆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最让她感到意义非凡的,便是她用“全家最后的一笔钱”,支付了《洛神》的全部拍摄费用。
这是刘晓庆很早之前便谈好的投资项目,她注重信誉,更注重信誉背后的每一个靠此养家糊口的人。
“生命第一,信誉第二”。这是“晓庆帝国”在创建之初便有的口号。
如今大厦坍塌,刘晓庆努力做到了后者,对于前者,她内心更多的是一种“生死未卜”的恐惧。
刘晓庆终于来到了“中国第一监狱”秦城,在她人生的第47年。
在随后的审讯中,始终觉得自己极为无辜的刘晓庆忽然嚎啕大哭,声泪俱下地哭诉。
那时她想,自己没犯错,便是公司没犯错。这个“唯我独尊”惯了的女人似乎并不理解,一幢高楼的建成与坍塌,从来不只与一人有关。
在那场审讯的最后,刘晓庆颤抖地问道:“我会不会死?”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她竟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与欣喜,她想,只要活着,什么都好办。
带着“活着就有希望”的想法,刘晓庆开始了往后422天的牢狱生活。
“每天都在绝望中苦苦耗着生命”。守着秦城里骇人的故事与传说,刘晓庆觉得眼下的一切都是黑沉沉的。
她隔三差五就会梦见死去的爹娘,然后在半夜哭着醒来。
在四角天空的压迫下,就连过去学农下乡做苦力的日子都变得熠熠生辉起来,因为至少那时的她是自由的。
秦城之内没有钟表,时间成了那里最不重要的东西。日复一日,刘晓庆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反思”——
年少时不懂退让,长辈用“吃屎都要吃尖儿的”来形容自己争强好胜;
出道后不善谦让,凡事都要做到极致,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盛气凌人”、“嚣张跋扈”的印象;
经商后拒绝圆滑,只是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长期夜郎自大,不懂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情商太低!
从开始的叱咤风云,到名角停顿,身陷囹圄。刘晓庆猛然发觉,,原来从前名利场上所谓的“风光”,不过是为今天的狼狈埋下的伏笔。
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一无所有时,人往往会变得更加勇敢,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在决定接受自己“囚犯”的身份后,刘晓庆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身体保护好”。
每天早起跑800步、一年四季用冷水洗澡、用最初带来的英文书学习外语、定期写文章投稿给看守所的小册子……
她用一切在“号子里”可以实现的方式转移着绝望,直到重见天日的消息从远方传来。
被告知可以被取保候审的那一天,刘晓庆仔细询问了两遍,才确信自己并没有听错。
委屈、心酸、惊讶、不可置信……很多情绪在一瞬间涌上心头。就像422天前进入秦城的时刻,她恍惚了片刻,清醒过来时已再次站在了铁门之外。
和一年前不同,这一次她将面对的是久违的,外面的世界。
被记者、家人、专案组人员一路簇拥着上了车,刘晓庆的世界在车门关上的瞬间恢复了安静。
有关秦城的一切被遗留在身后,没由来的,她竟然开始回忆起铁门铁窗里的日子:
幽暗的走廊、狭小的监室、厚重的铁门,以及那些偶尔来探望自己的人。
在“一切归零”的日子里,名利场上的朋友们大多选择对刘晓庆避而远之。为数不多乐于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一是当时的男友阿峰,另一个便是前男友姜文。
刘晓庆与姜文相识于《芙蓉镇》剧组,当时前者小有名气,后者却还是一名刚刚从中戏毕业的毛头小子。
那一年,姜文24岁,刘晓庆32岁。
二人相恋时,刘晓庆正饱受第二段婚姻的折磨。姜文的赤诚与生猛给予她安全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她崇拜他。
在一次共赴法国的旅程中,始终认为“姜文是个天才”的刘晓庆对他说:“你能做导演!”
因为这一句话,姜文有了底气。不久后,拿着刘晓庆费尽心力,近乎倾家荡产才凑齐的资金,他风风火火地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
而那个午后,刘晓庆望着夕阳下橙黄的江面与远方大片的火烧云,坚定说其能成为导演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姜文的记忆里,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至今日,刘晓庆与姜文的这段恋情仍被人津津乐道,看客讨论娱乐八卦,当事人却已走出爱情,彼此成为了另一种更重要的存在——
身陷困境时,是姜文四处奔走呼吁为刘晓庆请来了“京城四大律师”,为其争取到了重获自由的机会。
2004年5月10日,在被保释一年后,刘晓庆终于被通知“解除取保候审”。
经审查,对于那桩“文艺圈的惊天大案”刘晓庆不负有刑事责任,但她还是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在拼命赚钱还债的日子里,刘晓庆多了一个“横店第一漂”的外号。
她重新开始了“走穴生涯”——
从一天50元没有台词只是“打酱油”的群众演员,到一天300元的龙套角色,彼时的刘晓庆放下了所有“名演员”的身段,开始了一段“只要给我钱,什么角色都演”的日子。
作为“横店第一漂”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是每一天都让其印象深刻。
浩劫过后,这样艰难却又充实的日子才能让刘晓庆清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2011年,刘晓庆再次于《武则天秘史》中做回了指点江山的女皇。也是在这一年,她背负近十年的债务终于还清。
就像是“凤凰涅槃”后的辉煌,刘晓庆再次开始了风华绝代的征程。
这之后,刘晓庆先后拍摄了包括《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隋唐英雄》等20多部电视剧;多次获得“华鼎奖”年度大奖与三次终身成就奖,还参与了电影《八佰》的拍摄……
她的传奇仍在继续,只是大起大落过后,她似乎已不再留恋荧幕前的辉煌。
5年前,一向恐婚的刘晓庆与王晓玉完婚。她嫁给了30年中一直默默守护在身边的男人,也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今的刘晓庆仍在自己喜欢的演艺事业中奋斗着,拼搏着。然而略有不同的是,她已经开始渴望“走下舞台便安安静静生活的人生”。
一向有仇必报的她,甚至可以在节目上与前夫陈国军,那个曾经写下书籍《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公然对其破口大骂的男人握手言和。
比起过去的盛气凌人,如今的她更多了一些洗尽铅华后的温柔与平和。她不再强求胜利,也放下了过去那些不甘。
人生不怕从头再来,刘晓庆终于不再为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