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拿「是个人物」去肯定别人。这一次,我们希望你能拿它来定义自己。
你大概很难想象,人物杂志今年已经40岁了。
它不再年轻,却也从未老去。围绕在它身边的,是一茬茬的年轻人。他们对人充满好奇心,喜欢交流,愿意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写作。
不知道《人物》已经陪伴了你多久,也不知道我们之间建立了怎样的连接。但我们相信,在这个时代,肯静下心来,读上万字稿子的人,彼此总会有一点心有灵犀。
去年,《人物》发起了一个征集,你们希望《人物》做什么新的尝试?除了文字,我们也想打磨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天后,我们收到了4306份回答。
这次,是我们自己交上的答卷。花将近一年的时间,《人物》尝试做了自己的周边。走出文字的舒适圈,我们体会到「实业」的艰难,也终于明白,苛求和追求完美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一年多的时间,几乎超过了《人物》90%以上稿件的操作周期。从一开始,推翻了无数次的logo设计,到中途,逼疯厂家的疯狂打样,再到最后,对成品一遍遍地细节调整,我们希望它能对得起《人物》这两个字,对得起所有读者的期待。
我们的礼盒里面,有一个帆布包,一个笔记本,一个徽章,一把拆信刀和一卷胶带。首批限量500套,如果你担心抢不到,不如先下单,再回来慢慢看故事。
故事要先从这一次礼盒的主题说起——「是个人物」。
这四个字,每天都挂在主编的工位上面。所有人一抬头,就能看见。它首先是我们对几乎所有访谈对象,最直接的感受。
上周,,《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发出后,作者赖祐萱收到了一个外卖骑手发来的红包。那是她曾经联系的几十个骑手中的一个,对方说,这是他今天的第一笔订单收入,想用来谢谢作者说出了他们的故事和心声。赖祐萱说:「十个月以来,支撑我把稿子磨出来的,很多时候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骑手们身上的可爱、真诚和努力,我不想辜负他们每一个人。」
《人物》的作者谢梦遥说他已经厌倦了特稿的所谓「成功者叙事」,所有的失败都是为了最后成功所做的铺垫。「我也想写一些不那么成功的故事,那可能才是生活的常态,那才是楚门世界之外的剧本。」
作者林松果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书写同一类人,大概是出于他们身上的某种超越性。或许是超越了世俗社会对年龄的定义,或许是超越了传统的性别观,超越了阶层,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审美。在其他人都顺应规则、得过且过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不愿如此,不肯如此。」
这些人,在我们心里都「是个人物」。
对于这四个字,《人物》作者卢美慧这么理解:人是混合了纯良与邪恶,天真与阴险,卑劣和伟大的复杂合成物质。「是个人物」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陈述句,它还可以是个漫长的疑问句,活泼的惊叹句,至于怎么归类填充,张三代替不了李四,个人有个人的答案,「人」的故事的独一无二,便是「人」这种复杂合成物质持续而生动、又永不歇止的那一点儿意思。
我们选择记录下「是个人物」的故事,将这种「人」的独一无二,借由文字传达给认真阅读的每一个人。
这些人不仅仅是每期封面上熠熠生辉的明星、学者、企业家……也是被困在系统里挣扎的外卖骑手,在东莞图书馆写下动人留言的农民工,71岁高龄在国贸冰场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劳伦斯先生」。
普通人的故事总是更打动人心。有人在看完《冰上快乐,劳伦斯先生》之后说:希望我老了也能有属于自己的「冰刃」。
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们都格外心动。好像自己的呼喊,有了回应。
我们希望你在背上这个包,摊开这个本子,别上这个徽章的那一天,甚至那几个小时里,成为内心深处最想成为的自己。勇敢一点,骄傲一点,相信自己「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