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梓泉
看到这里我还蛮纳闷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就一杯奶茶钱” 的言论越来越多。
奶茶仿佛成了新流行的通用货币,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它来衡量,好像默认人均喝过奶茶了。
我不由得想了解一下,究竟有多少人没喝过奶茶?
有家做餐饮大数据的公司,在即将发布的奶茶消费报告中披露:2020年,我国奶茶消费者达到3.4亿。
(数据来源:餐宝典)
这份报告数据中涵盖的奶茶,基本包含了市面上常见品牌。
再用我国的人口一减,14.2亿-3.4亿=10.8亿。
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也能够用简单的算术算出中国可能有10亿人没喝过奶茶。
仔细一想,可能远不止10亿,毕竟我一个人经常同时点两个口味的奶茶,说不定带动了奶茶消费规模。
可能也有人会说,没喝过奶茶也不能说明什么,反正不就是几十块钱的事吗?总不至于连这点钱都没有吧?
说到这我就想起,前段时间在B站刷到的一位UP主@温暖的冷风。
在他的视频里没有豪车豪宅、更没有精神小伙,里面都是一些我们平时刷不到的生活记录。
比如在他的一个视频里,有位12岁就辍学的女孩。
我在她这个年纪,也经常因为不想做作业跟爸妈说“我不读书了”,但下一秒我就看到这个妹妹辍学在家放羊之余趴在教室门口偷听。
她辍学的理由很简单,想去外面赚点钱,不要让妹妹走上她走的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打工路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我也有好奇这么小的年纪能去哪里打工呢?
她后面也说到“个子太小了,没有人要我,所以老板让我穿高跟鞋进厂”。
接着她说“我每年赚1万,能存9000”。
听到这,我有点震惊,每年花1000????怎么坚持的?
要知道我一杯喜茶就能喝掉30。
但她还补充了一句说,这每年花的1000里还包含了打工返乡的来回车费。
她接下来介绍,在她们家,衣服是不分男女的。
一件十几块钱的衣服,自己穿完后传给妹妹,妹妹穿完再传给弟弟。
看完我有点沉默,继续跳到另一个视频里,看到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用平淡的语气讲述自己的家庭,父母都不在了,看到这里我开始感到呼吸困难。
然后他一脸轻松的说,自己今天去捡瓶子了,别人卖了8元,他卖了10元。
当博主问他走了多久?累吗?
他回答到 “走了三四个小时、不累”。
当被问到吃了什么?
他回答 “吃了洋芋”。
昨天呢?“也是洋芋”。
前天呢?“还是洋芋”。
看到这我有点羞愧,毕竟我喝奶茶今天点,明天必须就得换成。
他在第二次见到博主后,默默转身走到屋子里,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珍贵宝贝,打算回赠给对方。
我猜最起码也得是个奥特曼之类的迷你小玩具。
结果发现就是一堆玻璃弹珠,递上后,他补了一句“你别嫌弃,这是我最好的弹珠了”。
看到这有点难过,毕竟我小时也玩过这种弹珠,那会一买就是一整盒,多到我经常乱扔,,把下水道堵了。
换了另一个视频,我又看到了几个靠几乎失明的奶奶抚养着的孩子。
当被问到这发了霉的面还能吃吗?
他说“还可以还可以吃”
但是我记得面条发霉后会产生各种霉菌。
其中黄曲霉素1mg就可能致癌,即使煮熟,黄曲霉素还是存在,因为200°以上的高温才能杀死它。
提到他已去世的妈妈,他记得妈妈说的最清楚的话“我现在要去世了,你要照顾好妹妹”。
我胸口一阵发酸,打算退出来翻一翻其他视频,看看这些人家里有多少家产能够兑换多少杯奶茶?
我寻思着都2020年了再不济也得有一些老电视机、自行车之类的旧家电。
结果发现视频里出现最多的是屋子里临时支起来的锅,舍不得放太多的米饭。
角落堆着的被鸡叼坏了的土豆。
到处透着阳光漏雨的房顶。
之前我刷到山里的视频,大多都是青山绿水,远离了城市的吵闹,到处都是新鲜空气,可以随便亲近大自然,视频里偶尔闪过的景色确实很美。
但镜头怼向生活的下一秒呈现的场景更多是
“土豆发了芽还能吃吗?”
“能吃”
我想起大学的室友曾经因为吃了个发芽的土豆中毒,一整个下午心口发麻、头晕恶心,最后舍友合力把他送到了医院。
除此以外,还有这种
“你们就睡在这塑料袋上啊”
“嗯”
“你看这鞋子都破了”
在他们十岁出头的年纪里并没有时间亲近大自然,更多是为一口饱饭挣扎,他们放羊、喂鸡、做饭。
20斤的身板扛起40斤的水泥、砖头。
看完这些,我突然觉得小学课本里 “白云深处有人家”也不再那么有意境,更多时候可能是心酸和无奈。
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会纠结一日三餐。
比如,下一顿还有什么能吃?
我们也会有同样的纠结。
比如,下午喝什么口味的奶茶,晚上约个清淡一点的养生局,还是重口味的火锅、小龙虾。
视频里的他们对于吃的愿望也很简单,比如尝一下牛奶的味道。
吃一口妈妈去世后就再也没吃过的汉堡。
就连泡面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不常有的奖励。
一杯奶茶钱贵吗?好像真的也不贵。
他们喝得起的吗?其实也不是喝不起。
比如你看这个在村里种番茄打工的女孩,一天也能赚个60块钱,也能买得起两杯奶茶了。
但问题是她真的会去用这些辛苦钱去买一杯奶茶尝个鲜吗?
为什么不去潇洒一把呢?
我想这个答案得我们自己去思考。
可能看到这有人会说,你找的这些都是少数,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生活。
于是我去人均过万的某乎,想看看大家最穷的时候是什么样。
结果发现在这个问题下有8000多个回答都在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苦日子。
有的人300多元撑了半个月,还有的人十块钱花了10天。
但在我们不少数人眼里,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有轻轻松松月薪上万的生活,仿佛苦难都是上一代的事,现在的生活早已经变好了。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我去找了一线城市的工资统计,看看大城市的大部分人真实收入到底是怎么样?
结果一算发现,在2020年深圳的工资中位数5799元,上海6378元,北京6900元。
也就是说在北京只要月收入大于7000,你就碾压了一半的人了。
我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之后也是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每天数着交房租、还花呗的日子,偶尔点一次奶茶也是拼单蹭优惠。
但我也并没经历过窘迫到拿不出一杯奶茶钱的生活。
我想可能有人会质疑周围的人起步本科毕业,也并没有过的那么惨。
乍一听好像真有道理,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努力展示的都是不那么惨的一面啊。
而且大多时候在网络上话语权最大的人大多都是敲下键盘就能月薪过万的人上人。
剩下中的大多数也都喜欢看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而当算法摸透了你的喜好,也会继续向你推送光鲜的社会。
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听不到下面的声音,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和否认底层的存在。
其实人是很健忘的,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会丧失感知的。
比如天天喝奶茶的人,觉得 “一杯奶茶钱” 很普通,所以当他们说出“不就是一杯奶茶钱" 时,大概也不太可能去了解一杯奶茶钱可能是有的人一天的口粮,是一个男孩捡两天的瓶子。
晋惠帝说出 “何不食肉糜”,大家都觉得很可笑。
那是因为晋惠帝天天锦衣玉食,他自然认为肉糜触手可得。
而已经坐惯了空调房喝多了黑糖波波和多肉的我们,或许偶尔该提醒提醒自己自己是否也成了看不到底层的晋惠帝?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手指点一点,不要和师兄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