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记校长谈课程思政丨浙财大:坚持“三个突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些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努力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之江”今起开设“高校书记校长谈课程思政”栏目,敬请关注。
坚持“三个突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李金昌
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浙江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坚持“三个突出”,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传道授业的师者本色、彰显立德树人的课程底色,培根铸魂,日新又新,为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财经大学、为浙江省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突出“体系建设”,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新格局
学校发挥党建统领事业发展的旗帜作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六位一体”建设机制,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通过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凝聚师生理念共识,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强化监督检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具有新财经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是优化组织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落实本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学位类别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同步同向进行,突出以德为先,明确每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明确每门课程在育人目标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开展新财经教育改革,成立“文华学院”,试行“三化两制”教学模式,为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建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效果为首要标准,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发挥人才培养委员会、专业学位教指委等专家的指导作用,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金专金课建设和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评价考核和聘用评优的重要指标,,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在促进学生理想信念、财经素养、责任担当和创新能力中的增值效应。
二、突出“主体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基础是课程。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和见功见效的重点。
一是增进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要强化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责任,德育意识是指教师主动关注德育教育资源、把握德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要把课程思政实效作为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传递价值,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的同时,促进学生“精神成人”,从而形成全员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格局。
二是实施“1614”平台建设计划。建好1个课程思政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用共享。做强“一院一品”“书香浙财”“科技创新”“体美文化”“传统文化”“百团大战”等6个“同向同行 深耕课堂”文化讲堂平台,推动优质资源的挖掘、交流和分享。设立14个院级教师发展分中心,协同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讨与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三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建通识类、专业类和实践类教学团队,通过团队的教学研究和“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和过硬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促进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
四是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学校高层次人才“1125”计划,由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杰出中青年学者等牵头,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具有“中国元素”“浙江味道”“财经特色”的系列示范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与研究。
三、突出“资源建设”,实现思政要求与课程元素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聚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在“金课”建设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无缝对接思政要求与课程元素,学校立项建设“新财经特色一流课程领航计划”优质课程15门,立项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体系”优质课程120门,立项建设通识、美育类优质课程20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材选用编写中,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鼓励课程团队编写富含课程思政元素的高质量教材,加快省级教材基地建设。
二是注重实践资源建设。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丰富和拓展。充分利用浙江“三地一窗口”的政治资源和实践资源,系统开设扎根于“农村、企业、社区”的特色示范课堂,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会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
三是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充分利用慕课、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模式和案例式、研究性、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和心灵共鸣,收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润物细无声”的实效,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可接受性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