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证言,所有男性都应该读一读
2022 年 01 月 09 日 04:06:09 海上落花
从去年9月10日英文版发行开始,华文读者就在等这一本书。当时在加拿大和美国,书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龙,电视台报道说,这有点儿像《哈利波特》发售时的盛况。由《使女的故事》改编的三季美剧,获得了书粉和剧迷的一致好评。看完电视剧、追完原著《使女的故事》的读者,迫切地想知道:就在这几年,女性权益再次成为各国社会与政治的核心议题,形成了第四次女性主义思潮。要求《使女的故事》出续作的呼声越来越高,阿特伍德也认为,没有比当下更适合续写这个反乌托邦故事的时候了。2019年5月,阿拉巴马颁布了一项被称为“史上最严苛”的堕胎法案,违反该法的堕胎医生将会面临最高99年的监禁。反对者从《使女的故事》中找到灵感——她们穿着红色的袍子,戴着白色的遮阳帽,安静地站在立法机构门口进行抗议。四个月后,《证言》出版。作为加拿大 “国宝级”作家的阿特伍德可能也没想到,她的读者会如此热情。这本三十五年后才出版的续作,在北美一经出版就刷新了销售记录,五十万册首印在第一周就已经卖完。几个月后,这本书让她第二次拿到了布克奖,上一次让她拿到布克奖的作品,还是20年前的《盲刺客》。今天阅读《使女的故事》和《证言》,已经不仅仅是阅读一个精彩故事的过程,它符合哈罗德·布罗姆对不朽作品的定义——这些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自我的成长,没有它们,我们就会停止思考。阿特伍德出生于1939年的加拿大,和随着二战一起成长起来的很多作家一样,对权力的变动,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人们思想态度的转变,极其敏感。她最开始写诗,后来开始写小说和杂文。她获得过很多奖项。科幻类的阿瑟克拉克奖,文学类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布克奖等等。她在类型文学里游刃有余,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甚至在2016年,她还出版过一本超级英雄漫画《猫鸟天使》。2017年,阿特伍德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虽然诺奖最后给了石黑一雄。但阿特伍德未能获奖却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有人认为,与其说阿特伍德需要诺贝尔文学奖,不如说诺贝尔文学奖需要阿特伍德。因为阿特伍德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她的文笔和女性视角,更重要的是她对人类境况的精准把握。时间回到阿特伍德写作《使女的故事》时,那是1984年的西柏林,在柏林墙的一旁,她写下了奥芙弗雷德的故事,这个姑娘生活在一个类似奥威尔《1984》的大洋国的世界里。当时阿特伍德46岁,她写过诗,出版过小说,也写过杂文,都没有获得太大关注。她写《使女的故事》时,也担心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将招来铺天盖地的恶评。不过《使女》出版后,很快就在大西洋两岸获得了关注,并且进入了布克奖的短名单。《使女》讲述了不远的未来,因为核战争爆发和环境污染,各种危机纷纷到来,地球上人们的生育率奇低,世界游走在毁灭边缘。极端保守势力“雅各之子”认为这是人类道德堕落所致,在美国总统遇刺后,趁乱控制了部分地区,用严格的宗教规范建立起了基列国。在《使女的故事》中,使女出门采购会受到限制和严密的监视。
《使女》从使女的视角讲述了基列国的统治。女人们先是失去财产权(女人的财产必须归于男性名下),然后是被分类:有生育能力的成为了“使女”,为高层“大主教”们生儿育女,完成任务后继续被分配到下一家。年长而又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们的成为了“马大”,也就是上层人士家里的佣人。嫁给高层的,是“妻子”们,她们和丈夫一起,剥削着下层的女人们。此外,还有“经济夫人”(econowives)们,生孩子和家庭琐事都要做。不管是书里,还是剧里,最让读者感到细思极恐的,是“嬷嬷”(Aunts)们。她们是年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最重要的是对基列国死心塌地。她们负责教导所有的女性:你不甘心做使女?不想变成生育机器?想要自由?没关系,让嬷嬷教育之后,你只能乖乖地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成不了,她们也有的是办法毁灭你。这本书拿下了当年阿瑟克拉克奖最佳科幻小说,但阿特伍德说,所有里面看似夸张到只能发生在未来的细节和设定,都在历史上发生过。她的素材包括: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和公开处刑传统;罗马尼亚曾立法禁止女性避孕;纳粹德国为增加生育率,分配年轻女性给上层人士……斯泰西·希夫的《猎巫:塞勒姆1692》讲述了15世纪在欧洲发生的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图/豆瓣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是第二波女性主义的末期,人们为女性争取到了性别平等、避孕、堕胎、离婚、投票等权利,但阿特伍德却敏锐地观察到了历史更深层次的走向。冷战后的乐观主义,带来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说,而阿特伍德指出,历史从来不会终结,人们会重蹈覆辙。当人们惊讶于今天依然广泛存在“女性贫困”和“厌女文化”,翻开阿特伍德的书,我们将会发现,原来早在三十多年前,她就已经预见到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女性的境况,今天依然是一个有待改善的问题。《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豆瓣
布鲁姆认为,伟大作品的另一个特质是,它可以使我们对熟悉环境产生陌生感,把那些我们熟悉到熟视无睹的东西揭露出来。《使女的故事》续作《证言》的故事,发生在《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六年后,基列国表面上依旧强大,内部却摇摇欲坠。续作真正的主角,与其说是三位崭新的叙述者,不如说是看起来无比荒唐又无比坚固的基列国。在基列国这样的国家成长起来是怎样一种体验?从小在基列国长大,被保护得很好的艾格尼丝用她逐渐对基列国逐渐祛魅的过程告诉你。作为基列国最有权力的女性是怎样一种体验?莉迪亚嬷嬷告诉你基列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的,作为一个女性,要怎样才能在基列国生存下来。作为“间谍”进入基列国内部是怎样一种体验?来自加拿大的的女孩黛西用几乎有些搞笑的语调,跟你分享她在基列国的意外之旅。阿特伍德依旧关照现实,书中细致地描写了基列国如何完成对每个人的操控:互相举报,安装监控,对女孩们继续奴化的教育。为基列国女性制定制度和规范,对女性进行规训的“阿杜瓦堂”,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权力对生活的渗透是普遍存在的,并不单单存在于阿特伍德所熟悉的世界。学者王汎森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里指出,清代文字狱带来的政治压力,对各方面形成了一种无所不至的毛细管作用:尤其是自我禁抑的部分:从被动的检视,发展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删改,从自觉内化为不自觉。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9-1)中,学者王汎森通过探讨明清之际的思想和生活的转化,以及用清代“文字狱“和禁书作为例子,展现了在最微小的日常里,权力通过毛细管作用如何使人们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图/豆瓣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