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治校,怎么都跑到知乎去了
2022 年 01 月 10 日 07:31:33 海上落花
最近的知乎热搜榜,热烈的校园议题不只有高考,高校校门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登上前三甲。先是7月18号,有知乎用户提问“如何看待天津大学仍然不让学生出校门?”,指出天津大学的教职工与外来人员都可以自由进出校门,唯独限制学生进出。问题一出,点燃了返校生心中的火焰,以众人之力将天津大学送上了热搜。效果立竿见影。7月19号,天津大学官方发布通知,允许学生申请出校。天津大学“解禁”的同一天,南京大学也因限制学生进出校门登上热搜榜第一。同样在次日,校方下达通知,允许学生刷校园卡进出校门。已有成功案例在前,效仿者也争先恐后。继天大、南大之后,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也通过“知乎治校”实现了进出校门自由。一时间,似乎只要往“如何看待XX大学不允许学生出校门” 添加正确的大学名称,该校学子就能冲开门禁的封锁,到校园之外呼吸一口新鲜的人间烟火气。天津大学之后,各地高校学子纷纷效仿,为校门进出自由发声。/知乎截图这并非知乎第一次变身高校学子摇旗呐喊的舆论阵地。近年来,每有校园热点事件发生,知乎成为了解其中来龙去脉的最佳窗口。大事小事上知乎解决,正在成为高校学子不成文的共识。质疑声也随之而起:校园内的事情,一定得捅到校外才能解决吗?2010年诞生之始,知乎采用的还是严格的成员邀请制。本意为打造高质量知识问答社区的知乎,估计也没有料到,十年后的平台会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吃瓜阵地。在这次校门事件之前,“知乎治校”这出大型剧早就开启全国巡演,各大高校连番上阵。无人知晓确切的开幕时间,但2016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当时的主角是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5月,有匿名用户在知乎上提出问题“如何看待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并补充了电子科大校内论坛“清水河畔”的帖子截图作为说明。帖子曝光了通信学院教授邵振海以延期毕业为由威胁学生、出口成脏等不端行为。虽然该贴随后被发帖人删除,但被搬运到知乎后还是引来舆论一阵哗然,陆续有亲历者前来辅证内容的真实性。该问题在知乎上吸引了近万关注,校方也没法坐以待毙。5月18号,电子科大在其官方微博对该事件做出回应,表示将对网上的讨论进行调查。两天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下达通知,责令邵振海停课、停止招收研究生并将其调离专任教师岗位。电子科技大学针对邵振海事件作出回应,并公布处罚决定。/微博截图邵振海事件只是电子科大知乎治校系列事件的开端。在此之后,“图书馆打人事件”“一卡通事件”相继被搬上知乎讨论,次数之频繁以致有人发出感慨:知乎已经成为电子科大学生唯一的自救地。同样发生在2016年的还有南京大学研究生补助事件。有南京大学研究生在校内论坛小百合质疑,国家规定一年发放6000元补助,到手的却只有5000元。帖子被搬运到知乎后引发热议,最后由新华社一篇《多所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缩水”,钱都去哪儿了》,将舆论引向高峰。压力之下,南京大学最终做出补发1000元助学补助的决定。研究生助学金“缩水”引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微博截图
早期事件往往遵循相同的路径,生发于校内论坛,后被搬运到知乎。近两年来发生什么校园事件,往往连搬运的步骤都省了。提一个“如何看待XX大学XX事件”的问题,就能激起千层涟漪,评论区不仅能提供与事件相关的线索,,学生埋怨已久的校园弊病也暴露得一清二楚。讨论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小到冒雨军训是否合理,大到如何看待校区改革方案。上热搜的次数多了,也难怪有人称知乎为当代大学的BBS。去年更是“知乎治校”事件井喷的一年,先有东南大学超市物价问题,又有上海交通大学D19宿舍搬迁事件,而后是浙江大学食堂疑似集体中毒事件,中山大学新学年的学期安排也不忘赶来给2019年收尾。一出接着一出,知乎治校揭开大学光鲜亮丽的外表,酸甜苦辣的现实剧才是大学生活的真实样态。一刷知乎首页,跳出来的都是各大高校的糟心事,一些知乎用户也开始奇怪:“学校里的事,为什么老要拿到知乎来讨论?”这样的疑惑并不少见。在一堆“如何看待XX大学知乎治校”的问题里,能够解读出一条信息:知乎治校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原本该在校园内讨论的议题,却迁移到校园以外的公共平台进行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校园内是否有一片容纳议题讨论的合适空间?在上海交通大学D19宿舍搬迁问题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个回答:“(交大)BBS年久失修,几乎是处于没有人用的状态,人人网等校内交友平台已经式微。很讽刺的是,在网络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现在,我们却没有一个好用的 BBS,使得讨论缺少空间,交流缺少途径。”2012年,学生会与研究生会官方微博还有学生向学校反馈问题的内容。/微博截图
如果把时针往回拨十年或十五年,学生言论表达的欲望没有减退,能容纳他们声音的网络空间则大有不同。2009年的中文互联网,知乎尚在襁褓之中,微博还没能贴上“围观改变中国”的标签。那时候的复旦大学新生,入手时都能领到一个校园论坛ID。在BBS日月光华里,兼职信息、校园快讯、闲言碎语一应俱全。当时的校园BBS除了作为校内社交的平台,也是连接学生与校方的桥梁。BBS版面大多内嵌校长信箱,收集师生的意见。校方工作人员也会在论坛里“潜水”,偶尔冒泡回答问题。BBS也因此具有另一项隐藏技能:解决校园问题。2007年,南京大学BBS小百合上一度发起了罢餐运动,以抗议食堂偷偷涨价。当时南大总务处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了解论坛反映的情况后,特地组织了一场座谈会与学生沟通。总务处还联合食堂和后勤部门公布价格明细,并为困难学生提供伙食补助,化解了这场罢餐运动。然而随着互联网发展浪潮向前推进,BBS也由于界面陈旧等因素,日渐淡出大众视野。开创校园BBS时代的水木清华,今日打开,界面已经被奇怪的广告占领。刚踏进大学的新生多已不知BBS为何物,只能在师兄师姐的零星叙述中窥见一二分“BBS治校”的辉煌。前身为水木清华BBS的水木社区,也充斥着各种广告。/水木社区截图
BBS之后,人人网和贴吧也日渐式微。可供无处可归的大学生们选择的,大多是面向大众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群体多为学生或大学校友的知乎,自然而然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过,平台变迁不是知乎治校的唯一助力。毕竟一些校内论坛尚存的大学,也常是热搜榜的座上宾。虽有论坛,但若仅有学生的群体自嗨,声浪再大也翻不出几个水花来。仅有本校学生能够登陆的论坛,在面对过载的校园舆情时,稍显力不从心。公共平台舆论声量大的优点由此凸显。当问题被放到知乎、微博上讨论时,多了校园外的评判者,多了一项“学校形象”的考量因素,这时校方的反馈速度要快得多。拖沓已久的华东理工大学宿舍问题,在知乎火热了几天,就等来了学校一张宿舍空调招标公告。最近浙江大学的努某某事件,也是在舆论的助推下,给出了一个得以服众的处罚决定。同校内论坛相比,知乎的匿名作用也给发言者提供了心理保障。中国青年报曾分析指出,校园BBS开始“降温”的转择点,就是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ID实名制,对论坛的管控收紧,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怕被查水表,匿了匿”“怕被请喝茶,匿了匿了”都成了知乎高赞回答的惯用说辞。虽有传播不实信息的风险,但匿名确实让一些人敢于说出真实的情况。至此,到知乎上反映校园问题已经不是纯粹为了理性探讨。正如现今人们习惯于有事先微博求助一样,高校学子另辟蹊径,开通了一条名为“知乎治校”的渠道。渐渐地,一些提问的目的也十分直接,并非对事件状况全然不解,就是希望通过舆论施压促成问题的解决。反对者持有的观点是,知乎治校治标不治本,问题放到网上带来嘈杂冗余的信息。学校至多给个回应,并无益于现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知乎治校只是一个渠道,能否奏效还取决于校方的态度。近年来逐渐出现一个奇怪的循环:学校越想减少舆情的外溢维持大学形象,对学生对外表达的控制也越严格。然而控制得越紧,学生越是会跑向非常规的渠道宣泄自己的不满。其实,大学校内反馈问题也不乏常规渠道,校长信箱,学校午餐会,校园开放日,投诉电话,都是已知可行的反馈渠道。但怕是很多人都是等学代会,校园开放日的回顾推送出来,才意识到有这些渠道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即使学生走了正规的渠道,这一条道也未必能走到底。不怪乎常见人辩解:“就是正常的渠道都试过了,没有效果,我们才会选择知乎。”说到底,渠道起到的只是连接作用。有效的沟通才是促进问题解决的根本。最极端的情况,是学生退让为被管理的一方,交四年的学费购买一项“教育服务”,校园内一草一木如何建设,与学生并不相干。可这种地位不对等的状况,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大学的模样吗?在大学里,只要百分百遵守纪律就可以了吗?/《死亡诗社》截图2003年,因中山大学图书馆改扩建工程需要迁移图书馆的古树,师生集体在校园网内表示不满。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为此在校园网内发表《我也爱马岗顶的树》一文,平息怨言的同时也博得师生赞誉。在黄达人任期内,“善待每一位学生”的理念还催生了国内大学第一次学生会主席直选活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黄达人提到他在考察温州肯恩大学时发生的一件小事。在宿舍楼建设中途,学校停掉了项目工程。校方针对项目的设计提出一个尖锐问题:这个设计是为了学生,还是别人?最后处理的结果是,校方在2200人的宿舍楼里辟出一层用于学习,辟出一层用于活动。黄达人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学的本质是学生,而非学校。“这个学校的教育思想跟我们的传统认识出现了不同。他们认为要为学生考虑,就把合同中止,重新定方案。这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轰轰烈烈却又不了了之的知乎治校过后,或许今日之大学也该思考,大学的本位,到底是学生,还是营造一块金灿灿的学校招牌。[1]校园网络社区中学生维权的逻辑,王秋月,南京大学,2017[2]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理想岛,2016[3]多所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缩水”,少发的钱去哪了,新华社,2016[5]落寞的校园BBS并未死去,中国青年报,2013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