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时期”。人越老,就又越像小孩了。
文 | 刘一霖 施展华 李叙瑾
编辑 | 卢慧明
近日,热播剧《以家人之名》聚焦90后原生家庭,试图通过展现剧中角色面对亲情的爱与难。近年来,不少聚焦家庭关系的影视剧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隐秘的角落》讲述以爱之名行恶之事的家庭故事,也映射出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影响;《都挺好》则把赡养老人的话题摆上屏幕,呈现出一系列家庭矛盾与冲突;《小欢喜》更是生动展现了中国家庭的真实面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随着影视剧中错综复杂的亲情戏码日渐走入大众视野,人们获得共鸣的同时,也开始更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最近,“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一度以3000多万热度冲上知乎热榜第一位,吸引了2000多位用户进行回答。
其中获得最高赞的回答来自知乎用户@雨霖铃。她回忆起在自己小时候,母亲刚生完二胎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务,每天的状态都是劳累且烦躁的,稍微一丁点火星就能点燃冲天怒火,然后把她揍一顿。“只是,当时的她具有压倒性优势,当时的我还得倚仗她生存长大,所以我只能看着她的脸色行事。”她理解当时的母亲正值中年,事情繁多,心情暴躁在所难免。如今,随着母亲逐渐年迈,自己步入中年,她也同时面对工作和家庭的琐碎事务,来到当初母亲的境地。而母亲有时候会看她脸色行事,倚仗她养老扶持。在她看来,这种小心翼翼其实是某种程度上“风水轮流转”的互相理解。网友@交叉骨看到这个问题特意问了自己的父亲,没想到父亲一脸诧异:“年轻时父母有收入,那就是绝对说一不二。年老了需要靠子女照顾,不再跟原来一样鼻孔朝天本来就是地位变化带来的。这怎么能叫悲哀呢?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认为,父母年轻时平等对待子女,好好教育,年老时就不必小心翼翼,不会有心理落差;只有原来在子女面前无理取闹还号称家长威严的人才会因为失去权力而变得“小心翼翼”起来。60、70年代的家长还奉行着“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宗法的社会意识尚未瓦解,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通过呵斥甚至打骂孩子来建立权威,也是不少家长的选择。而以权威和打骂为手段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与子女的关系疏离甚至互相仇视。我们常常听到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表示:去哪不要紧,离家远就行。好像离开了家,离开了爸妈,就拥有了自由。父母限制过多的压抑也可以从此窥知一二。心理上和空间距离上的阻隔一旦出现,那疏远甚至脱钩的现象也会随之发生。不少网友表示,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小时候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年之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甚至映射进子女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知乎用户心泪星辰
在家庭剧《小欢喜》中,季区长和妻子刘静在儿子小学还没毕业时就因工作需要在外地借调多年。为了陪儿子度过高考,在儿子升入高三前他们急忙调回了北京。然而他们却难过地发现:儿子已经跟自己不亲了。这位中年父亲小心翼翼地接近儿子,了解儿子的喜好,希望弥补6年来父爱的缺失。他想培养和儿子的共同话题,知道儿子喜欢赛车,便二话不说拉着妻子一起去玩。和儿子吃披萨时,儿子特意不和他面对面坐,他也没生气,聊着聊着就小心翼翼地挪到了儿子面前。年岁渐长,父母和子女也多了份隔阂感。与此同时,一些失去对子女原有掌控权的父母也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不再如当初那般强势,也慢慢放低了姿态,,学着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对于子女而言,父母这样的变化显然让人心疼,却也意味着他们把彼此放到一个互相更为平等的位置上来。《小欢喜》中的杨杨
孩子在学习时,父母蹑手蹑脚端一杯牛奶,走进房间(老套剧情的味道)每次离家,父母就千叮咛万嘱咐,偷偷把他们觉得有用的东西塞进孩子包里看到知乎热榜这个问题,雨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的奶奶。奶奶喜欢给她打电话,准确来说,奶奶喜欢给家里人打电话。一闲下来,奶奶就拿着她的老人机,一个一个翻号码、打电话,爸爸姑妈姐姐还有自己。“吃饭了吗?”“在干嘛呀?”“等下准备干嘛去呀?”有时候,雨雨会很厌烦,她不喜欢在自己工作的时候被打断,也不喜欢奶奶天天问这些“有的没的”的问题。直到雨雨有一次冲电话吼了几句后,听到奶奶说了这番话:“奶奶老了,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但是,唉,你们忙没时间做饭的话,就到我这儿来吃,少吃外卖。”后来雨雨和爸妈说起这件事,爸爸还叹了口气,“长辈挺不容易的,老了觉得自己没用,但是又期待子女不要忽视她,所以在期望失望中挺卑微的,又怕打扰我们。”还记得《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选择了裸辞,一声没吭回老家,推开家门时虽然满脸堆笑,但敏感的父母还是察觉到王漫妮的心事重重。于是父母决定好好给王漫妮操办个三十岁生日宴,让她开心下。多年在外打拼,偶尔回家的子女会突然发现父母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就像王漫妮发现她妈妈需要戴老花镜看手机了,然后看见妈妈手机里会存有好多她之前在朋友圈发的照片,连她发的饭菜的照片都保存着,仅为了知道女儿现在喜欢吃什么菜。王漫妮在生日宴后问母亲,是否想让她回来发展那一幕也很扎心。一方面,母亲是想让王漫妮回家的,但她也希望女儿能有好的发展。其实每一对目送孩子外出奋斗的父母里都有类似矛盾想法。害怕孤独又重亲情的父母让他们和我们相处时有那么一份小心翼翼。是因为他们已经变老,我们逐渐长大,他们的地位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我们从之前的弱势变成了强势,他们就变得很听我们话了,就如我们儿时很听他们话一样。可那份小心翼翼是令人心酸的。因为爱,所以才有那么小心翼翼。有学者指出,老年期是一个“不断丧失的时期”。老年人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社会丧失、疾病事件、社会角色变化及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变等 4 种类型一般而言,生活事件可分为正向事件与负向事件。由于老年期更有可能经历诸如丧偶、疾病等负性事件,其容易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的比率会更大。①人常说,人越老,就又越像小孩了,需要子女的陪伴与照顾。从最开始教我们习惯时的命令式口吻,到现在的商量或者征求,甚至又或者有些讨好。他们在逐渐老去,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哪里不对,会本来压力大的儿女不开心了。前些年,《啥是佩奇》一夜刷屏,看过短片后的我们都很感动。网络时代让父母、爷爷奶奶和子女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他们想努力的追上子女,但无奈怎么也追不上,就像片中爷爷做了很多努力,才终于弄成了一个像佩奇的鼓风机。
和父母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伴随我们一生。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写给母亲的信件中,就多次提及她的后悔,为什么没有把母亲当做自己的朋友,陪她看电影、聊天、吃饭。为什么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不厌其烦的回答她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免不了矛盾与隔阂,但是当我们说出“风水轮流转”时,会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走进老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不管是豪横还是小心翼翼,沟通和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那大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有什么苦恼或者处理好关系的方法呢?评论区见!参考资料:①《负性生活事件与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兼论社会网络、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 孙鹃娟 蒋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