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改革必须立足于国情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4月22日举行首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其中,中央政法委有关领导同志介绍了新时代政法领域的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一起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国情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任何一项大改革要是研究不透国情,最后很可能不能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国情涉及面非常宽,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政法改革从把握方向、谋划部署、顶层设计到推动落实,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政法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党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对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65次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其中有36次涉及政法改革,审议通过了65个重要改革方案。改革自始至终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进,既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又推进了改革依法有序进行。
第二,传统文化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对一个国家的制度、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政法改革有深刻广泛的影响。我们的改革既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和为贵”、“天下无讼”、“德主刑辅”、重视教育,所以全面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到矛盾纠纷解决上,特别重视源头治理,重视调解。解决纠纷的制度有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还有仲裁、公证等,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既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具体矛盾纠纷,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用更有温度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中国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跨度大,发展不平衡,这给改革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既强调统一的顶层设计,又尊重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基层首创精神,不走完全的、简单的“一刀切”道路。不同地区,特别是东西部,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装备配置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很典型的像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还有“马背上的法庭”,有些地方只能牵着马去开庭。又比如,在全国实行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但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有很特殊情况,要给它特殊政策,不可能完全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来录取。这样才能解决这些地方人才稀缺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特殊国情。民族地区要培养“双语”法官,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这既是法律上的要求,也是政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些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国情问题非常重要,政法改革必须立足于国情。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有价值成果、优秀文化,或者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一定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就南橘北枳,甚至会形成历史上邯郸学步那样的笑话。
(策划:陈亦琳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