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息壤是吾乡
“千万里,千万里……我的家啊,永生永世不能忘记”刘欢那首扎心的歌儿,每次听到,我总会泪盈双眶。可能是因为,我也是游子吧。漂泊在外二十几年,岁月的刻刀,在雕凿我的青春,一道道皱纹,就是一道道音波。皱纹越密越深,思乡之音就越激越深沉——
我的家乡在淮河上游的息县,又称息壤,一块不息之壤,应是华夏最丰饶瑰丽的宝地。传上古洪水之季,大禹为治住淮水,从上天那儿取来可生长的“息壤”,才堵住了滔天洪水。从此息县得一“息”字,息县乃九州立县最早的古县,至今越三千年风雨迭宕未易其名,是中国“郡县制”的活化石,堪称“中华第一县”。
淮水汤汤,不舍昼夜 ,浸润滋养着厚沃的息壤,生生不息,哺育了一代代申息儿女。息国,中原与荆楚交汇之处,成就了独特的“豫风楚韵”,也孕育了“桃花夫人”——息妫那刚烈艳丽惊绝春秋战国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二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一条淮河流经息县坡,如一条青龙被息壤镇锁。而这一抔息壤无比的沃腴,非常适合水稻小麦等作物生长。“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是她的写真。境内湖塘堰坝众多,沟沟叉叉纵横交错,像淮河的毛细血管连系着村庄和我的童年……
春天,油油滑滑的溪水,汩汩流淌。岸柳青青,草长莺飞。麦苗无际,葱葱茏茏。油菜花金灿灿的,芳香四溢,令人窒息,嘤嘤小蜜蜂,忙着酿蜜。三夏时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我儿时的记忆。
秋天,稻子成熟了。连片的稻田恰似金毯铺地,微风拂过,波澜壮阔。零星的红薯、花生、大豆、芝麻点缀其中,锦上添花。梨、枣、葡萄、柿子散发着幽香,牧归的老者甩着鞭子,慢悠悠地驱赶着羊群,走入《田园牧归图》。 冬临,濮公山越加迷人苍翠,淮河水愈来澄澈晶莹。家乡的雪,相当秀气。一夜寒风尽,万点梨花开,大息地着一袭洁白的薄纱安然入眠。
“谁不说俺家乡好”人人都夸家乡美。但是,我的那抔息壤是真的沃饶秀美异常的,且是华夏尽知的。息县有句古谚,“不想往南搬一千,不愿往北挪一砖。”从来都是南蛮北侉往息县挤,很少见息县男儿往外迁的。“掏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息县境内山丘极少,几乎全是肥美的平原,沃野相望,旱涝保收。这也就几乎形成了息人以我为中国之中的意识。也渐渐的形成了息人固守家园,寸步难移的习惯。
直到有一天,息人突然发现,南面的穷山恶水成了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贫穷的小渔村成了改开样板,国际都市。听闻人均几分薄地的北方村镇,突然崛起了世界品牌工业重镇,产业新城。息人死守一方沃土,却成了经济洼地,建没落后,旧习难改,暮气沉沉。上世纪八十年代,伴着改开春雷,便有早醒的青年,出息而去。去更广阔的天地历练一番,取经学艺,开拓视野。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们成了第一批大批量走出息壤的“出息人”。
也许是家乡太沃饶,也许是岁月太优渥之故。出息人总觉得比一般下海闯天下的人,心更苦,路更艰。但是,老一辈毕竟也有凭借“一根扁担闯天下”的出息人,改开后更有少数勇敢的闯海人。所以,第一批大批走出的“出息人”,是带着诗性的痛感走出的——
本土有位走出的青年诗人后来著有一部诗集《流浪》,其中有一首《不要了小屋 》,“我不要了小屋……我要冲破这人造的茧壳 ,像没有羁绊的风筝 ,跃入坦荡旷达的大自然 ,飞过崎岖的小路 ,笔直的田塍 ,为拥有无际的天空自由飞升……”诗人说:“ 在当时转折时代,一个迷惘困顿日久的息县青年走出过去,走出小我、小道、小德,欲融入世界成为自由大写的真人”。这就是我膏沃与苦难兼备的古息国,第一代出息人冲跃瀚海的第一声鸣镝。
而今,一批批意气风发,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壮年,汇入“出息人”大军。或求学,或打工,或求职,或创业……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家乡的期盼,带着息壤的淳厚质朴,翻江达海,游走四方。驻足神州大地角角落落,散发着息县人特有的光芒,为祖国增砖添瓦,为家乡输送财源新知。硕博教授、官商记编、明星导演、诗人作家……息人渐渐不再故土难离,尽管出息就是吃苦,但大家都知道只配吃苦才叫“出息”。出息就叫“出息”,出息是为了息县更美好。息县更美国则更美,天下则更美。无论出去是短是长,是近是远,大家都养成了出息的习惯。
息人出息感觉更苦,所以出息人中诗人比例在豫南、全省乃至全国诗人中恐怕是最高的。信阳诗坛,息县诗人担纲;河南诗人,息县诗人是主编;中国网,息县诗人是总编……更激烈的冲撞溅起更高的激情哲思,所以出息人在沉淀激情与哲思,在用心灵去感受大时代的律动,在谱写更豪迈的乐章!
出息人更恋、更爱家乡,但他们知道,出息人是以中国以天下为家的,要想小家更好,必须建好大家!我出息二十几年,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出息”。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魂牵梦绕的故园,我永恒的魂之所系,那汤汤淮水之美,那一抔息壤之沃,为了能“出息”,我甘愿漂泊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