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让我感动的绝不止电影里的情节
流浪地球二让我感动的绝不止电影里的情节,酷弧无剧透,放心使用。看完这部流浪地球二之后,我和大部分观众一样,不由得高呼一声,中国的科幻片已经不逊于好莱坞超一线的制作了。而令我感动的绝不仅仅是电影里的桥段,他们在幕后的那些事让我看过之后更受触动。比如此片的每一张破译海报都是孩子们的简笔画,因为他们觉得为孩子种下科幻的种子很重要,比如映前有观众在预告片里看到错误,导演郭帆马上修改并感谢网友提建议,比如片中出现的代码都是专门找程序员写的,每一行都是真实的代码,即便一闪而过也绝对不对付。比如美术组遇到技术难题后,到模拟飞行群里跟大拿取经,然后这个群就登上了片尾的特别明线名单。而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电影拍摄时,有20个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在片场专门负责拿笔记下拍摄时遇到的麻烦、产生的bug,而这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会汇总编撰成册,供大家学习借鉴,为的就是能让中国以后的电影工业化少走一些弯路。试问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什么最值?那就得说是经验,如果导演把这些知识经验都藏私留下来行不行?自己注册个专门做这类工作的公司,拿这些经验赚钱行不行?那绝对没问题啊。工业光膜是咋来的?不就是乔治卢卡斯当年拍星战的时候顺道成立的。有人看到这儿可能会说,可能是导演没钱的,自己干公司多费钱呢?我跟你说,还真不用花多少钱,把这项目里的预算直接划走一部分到公司里面不就行了?电影拍完一看,不仅没花钱,反倒还赚了一大笔呢。看到这儿大家别惊讶,我说的这都是有先例的,比如当年第5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迈克尔西米诺拍天堂之门时,不就是用高出市价几倍的超高价租自己名下的土地当摄影基地吗?那给制片人都看呆了?电影上映后,很多外国观众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一起跑呢?这脑洞大开的思路跟他们的常识完全不符啊,没错,因为流浪地球,二是我们超脱了西方的文化框架,用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视角去应对挑战。其实中外的文化差异用神话举例就很明显,比如遇到洪水,咱们是大禹治水,他们是诺亚方舟。咱们觉得洪水。这玩意儿有毛病就得治,他们则觉得这大水是上帝的力量,没法抗衡,只能给他躲过去。所以外国的科幻师遇到世界末日了,咱们就在喜马拉雅上建造个诺亚方舟,少部分有船票的躲过去就完事了呗。而咱们的科幻则是遇到世界末日,咱们就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来个星际大搬家。在我看来,刘慈欣和郭帆的价值在于什么呢?绝不仅仅是卖了多少票房,拿了多少奖,更在于他们成功的突破了西式文化框架的束缚,基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一个符合中式价值观的科幻世界。另外关于这篇,有两个地方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是沙溢带头赴死的那句50岁以上的初恋,有人说这是赶鸭子上架,道德绑架,老人的命也是命。但是回想下,泰坦尼克口号是妇女儿童先上船,那咋没人问,男人的命就不是命了?而在现实中,当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是党员先上,年龄大的工程师接着赏。即使是美式价值观下的拯救大兵瑞恩,也讲述了一群人为救一个兵而献出生命的人文关怀的故事。舍生取义这个道理不用多解释,中国人懂,美国人懂。前苏联人懂,可有的人他啥不明白呀,就是在那装不懂挑刺儿,还有就是达叔被特效复活这个事儿了,我就没想明白他们是怎么想出来剧组消费吴孟达这个开喷思路的呢?首先来说在流浪地球二里,韩子昂这个形象是非常有必要出现的,姑娘结婚,他这个当爹的能一面不露,抱着外孙进地下城能只给背影就那么两三秒的镜头,这就是消费逝者了。怎么当年好莱坞电影用这技术的时候就没人这么说呢?星战侠盗一号用数字技术复活塔金总督和莱雅公主的时候,那是叫好声一片呐,什么私人已逝,角色永存这那的。另外,重现达叔形象是剧组征得了家属同意,人家家属都没什么意见,还很支持,你说某些人在那反对个什么劲儿呢?我就愣是没想明白,可能国产就是原罪吧,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