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活力迸发
2023年11月8日,第六届进博会期间,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在上海举行,近千名参会者从视频中见证了“中老班列—G60号”国际货运班列首发仪式。
发源于上海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仅在地理空间上不断延伸拓展,更在创新生态与协作网络上提质增能。五年多来,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1.5%上升到1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三角汇聚了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如何疏堵点、破卡点,把“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创新化为区域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
近年来,江苏常州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的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图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常州溧阳市合作成立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致力于先进储能技术产业化。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强强联合,共建创新策源地。
步入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型显示光学膜的研发试验,这一试验是“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合力承担的一个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旨在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提供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支持。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前沿科研眼睛”,是为先进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提供微观观测条件的大科学装置。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光源,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
如今,长三角这“两束光”辉映出新的光芒。“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
从先进光源到量子计算,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协同推进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强化国家实验室合作共建、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两心同创”共筑长三角地区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
联合体组团攻关,创新不“孤单”。在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记者了解到,在构建创新平台方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已支持890家次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超4.6亿元。
——加强跨区域协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走进江苏南通的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霖鼎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项目综合楼、研发设计楼正进行内部装修。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如皋市产学研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如皋首个成功实现依托“沪上飞地”孵化、落地如皋转化的“双飞地”项目。
“双飞地”模式,是指在高校院所周边设立“苗圃”,推动科创项目就地孵化,项目“出苗”后移到飞地加速培育。
南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通与上海科研共建成果累累。2018年以来,两地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目前,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
2023年11月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召开首届理事会,G60科创走廊九城市130多家成员单位共商协同创新。根据计划,未来这一联盟将致力在九市范围内实现科技成果、全域场景的开放共享。
从国际到国内,长三角一体化正加速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在更大区域优化配置,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1.1%;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全球1/4;在建和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约占全国1/3,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国26.4%……
《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已集聚1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近三成;2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比重46.5%。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携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面向未来,三省一市将深化更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协同合作,推动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