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斗争中,得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结论,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确保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结合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具有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特意义。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具体实际”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之后,相较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是历经大浪淘沙,跨越不同时代,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所当然地包括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且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作为其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中国人民探寻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将随着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入结合而不断走向中国化时代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发展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受到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影响,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之后,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图为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 视觉中国 洪涛/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征、最鲜明的个性,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所有“具体实际”中最重要、最深层的“实际”,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和逻辑结论,是“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深化和思想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打开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途径、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自从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如何将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正是由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进而激发了在封建社会末世桎梏中沉浮的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焕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和持续深化,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相互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伴共生、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聚变升腾,从而爆发出不可阻遏的文化动力,深刻改变了中国与世界。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世界各民族文化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也必须与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相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样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挟其先发优势,将其自身文化当作现代文明、“普世价值”强行推向世界。这些都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断拷问陷入全球化浪潮中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特别是一些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古国,面临着严重的文化撕裂,全盘西化与回归传统之间的思想冲突日趋激烈,造成了其文化认同上的深刻危机,也使之产生了文明复兴的强烈渴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自身文明生存面临着重大挑战时纷纷开出了不同的文明自救药方,但无论是文化复古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还是排外的民族主义,都不能解决古老文明复兴的课题。“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科学论证了古老文明的复兴之路;深刻启迪我们,文明的复兴,既不是抛弃历史、重起炉灶、照搬国外,也不是沉迷旧梦、食古不化、孤芳自赏,而只能是在深刻把握本民族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新文化。
(策划:周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