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民立场 攀登文艺高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信心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必将迈向更巍峨的高峰、描绘更壮美的风光、书写更恢弘的气象。
1955年秋,47岁的周立波整理行装,从北京一路南下,,举家搬回老家湖南益阳清溪村。67年后,在这里,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两项重大文学行动。图为2022年8月1日拍摄的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清溪广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读者、观众和听众,文艺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在人民的共鸣、回应和参与中,一个时代的艺术可能性才能无穷无尽地敞开。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评价评论,新时代文艺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积极推动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线,在深化改革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活跃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力反映人民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从一滴水看出江河的奔涌,从奔涌的江河感受一滴水的心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反映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总体结构,这是新时代文艺重要的思想和艺术经验。
新时代文艺的主角是人民。在文学、影视、绘画、摄影中,我们与无数的“人”相遇,那些战斗者、劳动者、建设者和创造者,那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们,那些捍卫着内心的信念、执着追求善好人生的人们,他们是汇聚了无数具体的人的典型人物,他们所反映、所体现的无数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就是人民。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民。这是文艺创造力极大奔涌、文艺生命力蓬勃的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和期待更加凸显。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推动攀登艺术高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一系列全国性文艺评奖中,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标志着新时代文艺在攀登高峰道路上的进展和成就。总结和发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组织和推动文艺生产的成功经验,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协会依据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引导、支持、鼓励精品创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文学创作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上搭建平台、定向施策,为精品涌现营造良好生态。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公共文化欣欣向荣、人民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的十年。中国文联持续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等活动,数百支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把文艺送到基层,同时培训数万名文艺骨干,为数百万中小学生提供艺术指导和美育教育。顺应现代传播格局的变化,中国作协举办“中国文学盛典”等活动,把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带到广大的人群面前。文学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转化延伸有效放大了文艺创造的能量和效应,这一切有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时代的“书记员”,先要真正成为“同时代人”,广大作家艺术家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人民生活中提炼主题、内容、形式和风格,塑造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推出更多具有充沛艺术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力作,在回应人民的精神文化期待中达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高度。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