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中心析纪录电影《生门》:约会生命,说好了,不流泪
《生门》透视了生育背后的家庭、社会和文化问题,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消除社会误解、弥合医患关系、重建社会信任,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华灯初上的武汉夜色中,镜头聚焦于中南医院的分娩室里,一位年轻产妇正拼尽全力生下她的孩子,手臂因紧张颤抖着抓住产床的围栏,五官因痛苦扭曲着蜷缩在一起……画面一路穿过挤满病床而更显狭窄的医院走廊,进入一间普通的产科病房,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又摇摇晃晃地向窗外飘远而去。东方的天边渐渐现出一抹光亮,电影《生门》就这样伴随着新的一天开始了。
坦白说,看多了展现医疗过程的医患纪实作品,内心早已对此类型片形成了某种程式化的预设,这导致我在观看电影《生门》之前对此片并不以为意。但陈为军导演用不加修饰的镜头画面、惊心动魄的剧情张力和苦难悲悯的人性挣扎,彻底打破了我的不以为然。《生门》摄制组在武汉中南医院妇产科跟踪拍摄700余天,从40个故事中选取了4个遭遇早产困境的产妇家庭,在真实记录惊险紧张的生产过程之余,透视了生育背后的家庭、社会和文化问题。电影集结了生与死的挣扎、穷与富的对比、舍与得的选择,奏响了一曲或悲壮、或抒情、或揪心的生命之歌,汇成了一部歌颂亲情、歌颂仁心、歌颂生命的和弦乐章。
生死挣扎,体现亲情大爱
33岁的二胎母亲夏锦菊,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卧床保胎数周后仍然不得不提前接受剖腹产手术。保卫孩子和子宫的手术中,一个特写镜头捕捉到脸色惨白的夏锦菊在听到小儿子第一声啼哭后眼角缓缓滑落的一滴清泪。观众不禁稍舒了一口气,以为怀胎数月的苦苦煎熬终于盼来了一个完美结局。不料影片节奏陡然加快,接连到来的却是夏锦菊的又一次劫难——凶险的产后大出血。当焦急等待的夏父获准进入手术室,看到心脏停跳两次、失血量相当于全身换血四遍的女儿,一向温和淡定的父亲禁不住悄然掩面哭泣。最终,命悬一线的夏锦菊被主治大夫李家福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前,听到已为人母的女儿发出的痛苦呻吟,夏锦菊的老父亲温柔而笨拙地揉搓女儿僵硬的手指,不断轻抚额头鼓励女儿不要害怕,温情脉脉的画面让观众瞬间感同身受、泪如雨下……
电影《生门》大量采用中景和远景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下这台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在生与死之间几经辗转的残酷对比下,展现了温暖深沉的亲情大爱。在一切人间之爱中,父爱和母爱无疑是最伟大的一种,它与生俱来、不图回报又近乎神圣。母爱如水深厚博大。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并不是夏锦菊自己的选择,但是当命运推着她走到这个路口,她却一步也不曾退怯。影片正是在这个似乎被迫的主动的细节表现之中,让观众顿悟了爱的本质就是奉献和牺牲。父爱如山巍巍屹立。夏锦菊的老父为这个家操劳一生,当女儿遭遇命运的残酷考验,他强忍心中的煎熬,始终默默陪伴,用父爱独有的沉静,给予女儿最坚强的生命力量,最厚重的精神支撑。在三代人的命运辗转之中,影片向观众讲述的是天地间最动人的大爱传承。
穷困之中,感受人世温暖
陈小凤,一个怀有双胎的农村妇女,家境贫寒、没有医保却患有中央型前置胎盘和重症糖尿病,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没有定期参加农村信用等级评定,陈小凤不能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资助,一大两小三条生命顿时陷入危机。一边是陈小凤急需资金做手术的紧张焦急,一边是贷款借款过程的跌宕起伏,命悬一线之际,影片记录了一场在陈小凤亲友之间展开的筹款借贷“生死时速”,用长镜头跟踪记录了饱经风霜的大哥,走乡串巷奔波几十家借款的曲折过程。在观众随着剧情发展而紧张揪心之时,影片也不乏轻松舒缓的温情调剂。比如已经出院的病友家属特意回到医院送来红包缓解燃眉之急;医生在术后查房时带着小小的得意对陈小凤丈夫说,“昨天手术没有给她打欣母沛,这一下给你节约了500块钱哦”,以轻松的基调描绘了相互体谅、和谐友爱的医患关系;当被问及哪天休息时,产科主任李家福的一句“我32号休息”,透露出心酸的幽默,却也真实刻画了一线医疗工作者们的生活写照。
在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背景下,电影《生门》以深度解剖、理性思考、人文关怀的手法,透视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了家人饱含真情奔走努力、病友萍水相逢倾力相助、医患互敬互爱互谅“医疗大同”等弥足珍贵的社会真情,为这个寒冬注入了一股直戳人心的暖流,对消除社会误解、弥合医患关系、重建社会信任,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舍得之间,敬重生命温度
年轻孕妇李双双还未来到人世的孩子是全片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在李双双怀孕30周时检查出患有重度先兆子痫,孩子胎心正常但已经没有了胎动。家属认为胎儿患有先天疾病隐患,坚决要求实施引产,而主治大夫李家福却不愿轻易放弃,最终决定实施剖宫产来抢救这条鲜活的小生命。在《妈妈爱你》的插曲中,孩子呱呱坠地,但却因早产窒息情况危急,亟待治疗。面对这个提前来到世界的脆弱生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舍弃自己的亲骨肉,过不去内心的审判庭……年轻爸爸的内心几经煎熬,一度要放弃这个微弱的小生命。影片着重展示了此时医生对尊重生命的坚定,对挽救生命的坚持。最终,在医生设身处地、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年轻爸爸回心转意,决定勇敢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无惧风险,马上实施抢救……
生与死的抉择,如此纠结痛苦,却又无法回避。电影《生门》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透过早产畸形儿的救治伦理问题关注当下国人的生死观,谱写了一曲庄严肃穆的生命礼赞。不论健康或是疾病,每一个作为宇宙奇迹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毕竟哪里有生命,那里就存在着希望。虽然最终李双双之子还是遗憾地去往天堂,但在生死两岸之间流淌着爱的河流,或多或少为这个悲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温情的暖色。
生门之前,待产妈妈悄然等待,产妇家属焦急徘徊,医院大夫忙碌穿行,而观众则透过《生门》还原了生死两望,窥见了世间众相。生育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事情,它牵动着社会神经,折射着社会真情。陈为军导演的纪录电影《生门》,与生命约会,用真实镜头直击生育现场,以四个孕妇和她们家庭的故事层层交叠,观照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讲述了“生门”背后中国人自己的真实故事。在客观记录的镜头下,影片通过冲突迭起的剧情张力、直指人心的情绪起落,真实描绘了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和普通百姓的欢乐忧伤,交织出一个涉及医疗政策、贫富差距、医患关系、性别歧视、人情冷暖等诸多议题的巨大社会切面,从而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背后,不知有多少人,为他(她)努力推开了那扇生门。面对生死抉择,既有深沉厚重的亲情、又有素不相识的温情,更有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
观看影片《生门》,说好了,不要流泪。但当《生门》用强大的张力,真实地为观众开启生门,让人得见春暖花开的生门背后的种种期盼与磨难、样样希望与无奈,涌流的泪光中透射出生的艰难、命的不易。流淌的热泪,温暖的岂止是父母与儿女,医生与患者?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来之不易。爱惜生命、守望生命,把握好生命的过程。全部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陈为军导演的纪录电影《生门》之门,也或许正在这里。
更多精彩内容
监管中心析《永远在路上》:回顾反腐倡廉阶段性成果,展现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
监管中心评纪录片《中国高铁》:跨越山川,纵横四海,见证创新发展的时代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