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2)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这实际上是从反面角度对前面两点的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必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历史地、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反对各种虚无、解构、割断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指对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历史,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史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没有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近代以后的中国这样一个既定的时空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回答和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绕不过去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激活和重塑中华文明、实现近代以来中国沧桑巨变的思想锁钥。
“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指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没有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继、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历史文化则是这些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既不能人为割断,要看到中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珍贵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的时代价值;又不能复古照搬,要坚持批判地继承,“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不能泥古守旧,而是要立足现实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转化、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实际上阐明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必须联系近代以后中国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是、两个不是”的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应该坚持的科学态度和必须反对的错误做法,为我们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引和方法遵循。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讲过这样一段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讲话,我们应该牢记于心、落实于行。
来源:求是网
作者:高长武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李飞 申小提
审核:顾保国
监制: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