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名纪检“大老虎”现身说法丨中纪委再出反腐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
继《永远在路上》之后,中纪委第二部反腐纪录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于1月3日播出。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在京浙晋开始试点,纪委监察系统将被赋予更大的权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推出正当其时。
1月3日到5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新闻频道每晚9:30重播。
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节目预告
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回应党内关切和人民群众期盼。
据悉,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15个省(区、市),采访了3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拍摄了10多个案件。朱明国、金道铭、魏健等10余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剖析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和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令人警醒,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在当下语境中,如何防范出现“灯下黑”,纪检监察干部如何抵制住诱惑,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而专题片直面这一问题,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片中不少细节值得关注,那些“现身说法”的落马纪检监察干部,很多都是拍摄者以前的同事,大家曾经都在一个大楼里工作。“那些局级、处级干部,以前食堂里经常见,不认识也面熟。”
昔日老同事,今日阶下囚。这样的巨大反差,带给人们的不只是震撼,更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与思考深度。片中出现的案例主要以中纪委机关的案例为主,且多是中纪委机关被查处的干部,这表明,中纪委不遮“丑”、不掩饰,对自身的权力运用有着清晰的警醒与反思。
纪检监察部门责在执纪问责,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摆进去”“纪委查纪委”,接受同等、甚至是更加严苛的约束,不仅是社会公众的期待,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从专题片看,中央高度重视纪委的自身纯洁问题,不管涉及中纪委机关,还是牵扯到地方纪检系统,均一查到底,决不袒护,更不姑息。像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中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中纪委法规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等纷纷“现身说法”,就是体现了自我监督的坦荡态度。再加上地方纪委监察系统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纪委原书记朱明国案,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案,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原主任沈佳案,以及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刘忠案等。
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是实现“打铁自身硬”的关键。一方面,纪委公开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不管是谁,只要证据确凿,都会被纳入统一的案件系统,没有例外,这就等于把纪检监察干部置于同样的聚光灯下接受打量与审视。曾任广东省纪委书记的朱明国在任时曾办过“茂名官场窝案”等一系列贪腐大案,一旦被举报,同样应声落马。
另一方面,纪委也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自我监督,坚决清理门户。诸如过问案件、跑风漏气、干预查办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设计,既为预防,也方便事后追查。毕竟,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执纪者理所当然要受到更严格的纪律要求,监督者同样也要接受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现在,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在京浙晋开始试点,纪委监察系统将被赋予更大的权能。再好的制度,也有赖于制度执行者的信念和定力。如何让新的国家监察体系运行良好,并发挥最大的效率,离不开纪监系统内部人员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对权力边界清晰的认知。这部专题片对公众表明态度,对内则以视角的转换带来的震撼效果,而起到警示作用。
延伸阅读
根据新华网、央视网、新京报等消息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