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业务述评摘录(2013年12月30日~2014年1月5日)
本周适逢跨年,各种领导人活动、工作总结、年终盘点等稿件占据了版面的大半江山,留给分社来稿的空间并不多。最大的亮点,应属“我这一年”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两块整版。
两块版每版8篇文章,均由分社记者供稿。一组写人,一组写事,主角不同,但共同点突出:篇幅不长、行文生动。
怎么把稿子写生动?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有个有趣的说法:“专家就是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任何女人的人,读者对专家是冷淡的,对鲜活的现场观察却很有兴趣。”
在很多时候,一篇稿件之于读者,传递信息的功能远不如把故事讲好听更能打动读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见报的两组稿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副县长、信访局长、基层民警、环卫局长……这些被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采访对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串光荣事迹,若是有闻必录,大概写五六千字也打不住。怎样在千字内把故事讲好,让采访对象跃然纸上?
只有抓住这个人身上最打动人、最有特点的个性。这种个性,正是使他之所以成为他,而不是其他人,使他做出了这些事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做出这些事情的关键。
武汉公安局江岸区民警许奎的特点是什么?“八零神探,专破小案”。“自2004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许奎一直扑在‘小案’上。”
文章讲了许奎破的两个“小案”,一是撬盗汽车牌照敲诈车主,涉案金额才2万余元;一是飞车抢包案,案子也很小。小案很小,非关国计民生;小案不小,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深受其害。更深层的意义是:当下普遍的社会共识是“小案几乎破不了”,正如文中所言,虽然报了案,但被抢包的失主“对追回损失也没多大信心”。唯其如此,小案被破才更有意义,专破小案的民警才更为不易。
让故事和细节替你说话。宁夏西吉自来水公司经理高玉杰2013年的关键词是“水”(《苦盼二十年 喝上幸福水》)。“今年开春,国家投资建设的宁夏中南部引水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开工,50万西吉人民高兴啊!”
怎么个高兴法?“78公里的管线上征地补偿等工作,居然没遇到一点麻烦。”通水那天,“问询赶来的老百姓等在那里,舀一瓢,喝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
一篇稿件,总该在读者掩卷后还能留下些印象,或是一句话、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舀一瓢,喝一口,眼泪流出来了”,读者记住了,脑海里能浮现出那个场景了,稿子就算成功了。
语言的力量。山东淄博八陡镇民政办主任吕绪兰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搭连心桥 做铺路砖》),为何她能够当选?来看文中这段对话:
“大娘,是不是俺张叔的病又重了?”
“闺女,俺是来告诉你,你张叔的病好转了,能吃下饭了!”
记者并没有对这个故事发表任何评价,但“俺”、“病又重了”、“闺女”、“你张叔”的字眼,至少能让读者感受到以下三点内容:吕绪兰对群众有感情、她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对她也有感情。
两句话,三十几个字,能够传递如此丰富的信息量,这就是对话的力量。
真实才能接地气。无论是典型人物报道,还是回顾性报道,最怕写成成绩总结,通篇“感人至深”的事迹、金光闪闪的称号和数据,只闻高大上,不见人、不见事、不见情。
如何破?回归人物、事件本身,有啥说啥,别端着。
“老家只有两个乡村医生‘打游击’,谁也不准备长干。一来,大墩村偏僻,离县城17公里;二来,这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村民看病舍不得花钱。”这是贫困渔村的真实情况(《成为公家人 倾情系乡亲》);
“一开始拿起扫帚,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垃圾箱的时候,都是偷偷躲在角落里。有人扔垃圾,我趁没人的时候才去捡。”这是大学生被分去当保洁员的真实心态(《躬身马路 呵护环卫》);
“我看着一块一块像生了癞痢一样的山,怕得很:要是山砍光了,梯田里就没水了,我家山下三亩七分水田就毁了。”这是村民李政富主动报名当护林员的真实原因(《林茂水变清 美丽不是梦》);
“咱农民没品牌意识,‘景迈’、‘芒景’等商标都被外人抢注了。”这是茶村发展茶产业的真实难题(《守护古茶树 创牌树标准》)。
有市井特质、有烟火气,而且深入人物内心、事件底层挖掘信息,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费伟伟,人民日报正高二级编辑。曾任《市场报》副总编辑、《中国能源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地方部副主任;六次获中国新闻奖,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著有《新闻采写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好稿怎样讲故事》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主编《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人民日报写作课》等新闻业务专著6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杨花漫漫》等散文、游记、通讯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