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为什么会在别人身上,看到令人讨厌的自己?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苏洋 的朗读音频
文 | 李刚
1.
一个女人在一夜之间,从“非婚主义者”回到传统的恋爱结婚的道路上,其间发生了什么?一位女作家在她的专栏中,讲述了这么一段经历:
她在超市收银台排队,一时好奇,研究起排在她前面的那个女人的购物车,竟发现和自己的很相似,一看就是大龄未婚女青年的标配。
看着她一个人把东西一件件放进购物袋里,她忍不住仔细瞧了瞧那人的脸,立刻石化了。那神情,那气质,活脱脱就是五年后依然形单影孤却青春不在的自己啊!
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女专栏作家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所有的家具都在嘲笑她的未来。当晚,她就给同事发消息:“上次你说的男生,要不就安排一下见面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有时候,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明白,需要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就像在镜子的迷宫里,忽然看到一个微驼的背影和渐秃的后脑壳,才能让你惊出一身冷汗来。
但为什么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常常是悲伤的、讨厌的自己呢?
2.
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个让我特别讨厌的同事,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就是看不惯他的一些言行。我觉得他说话很尖刻,喜欢打击别人,显摆自己,姑且叫他“显摆先生”吧。
悲摧的是,有回和同事聊天,居然有人说我和那个“显摆先生”有点像,我如同被捏住了死穴,胃部又被狠狠地顶了一下:“啥、啥、啥,我像他?”
同事没料到我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又想不出原因,一脸茫然:“不对吗,我觉得你们都很有想法,很有个性……”
不知道这是她的掩饰,还是她的本意。但仔细想一想,这两者的区别恐怕不大吧。一个人有想法、有个性,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就是说话尖刻、自我显摆。或者换个说法,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另一面,“有想法、有个性”的另一面,就是“说话尖刻、自我显摆”。
但自己是这样的人吗?我当时不觉得,所以从别人口中听到,难免震惊。就像在别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且是一个令自己相当讨厌的自己。
这才是我那么讨厌那位“显摆先生”的原因吧?其实是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性格中潜藏着这样的因素,害怕自己成为令自己讨厌的人,所以才对别人的评价有那么大的反应吧!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是憎恨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部分。”
我们得承认,自己的某些情绪反应是有点过度了,那些让你厌恶的人,真的如你想吗?
3.
开头说到的那位女专栏作家,在文章的结尾忽然来了个大反转:
半年之后,正在谈婚论嫁的她,在超市又看到了那个“大一码的自己”,令她好生失望的是,这回人家是一家三口幸福地逛着超市,再看看那人的脸,不就是一张标准的“国营饭店收银员”的脸吗?能从她身上看到五年后的自己,当初是怎样一双高度幻视的眼睛啊!
还有那位“显摆先生”,在我经过了年轻时急于洗白自己的心态后,再遇见他,也觉得他并没有我印象中那么讨厌。
心理学家说,这只是一种“心理投射”。
试着看下面这张图片,你觉得那个女人在干什么?
A:悲伤,女人发现丈夫的婚外情
B:忧虑,丈夫酒醉在床上
C:关心,丈夫病重躺在床上
答案吗?没有。画面的信息并没有明确指向,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影”,所以像“罗夏墨迹测验”这一类心理投射测试,在心理治疗中,常常用来了解被测试人隐秘的心理精神状态。
“讨厌一个人”这种常见的职场心态,用“心理投射”的理论解释,就是把自己内心不被自己接受的那一部分,放在别人的身上,时时鄙视一下,以平衡自己的心态。
这么说,有人一定会反对,讨厌一个人就代表自己是这种人,这是什么变态理论?事实上,我们首先要排除“价值判断”意义上的“讨厌”,比如对“插队的人”这种不针对特定对象的讨厌,还要排除讨厌川普、容嬷嬷、马蓉这些挑战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人。
剩下来的,比较符合“心理投射”效应的讨厌,往往是一种强烈的情绪,那种让你莫名其妙地从心里产生的强烈的讨厌,还有那些相互伤害又无法分离的长期心理冷战,那些爱之深恨之切的亲密关系。
在这类关系中,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心理投射”,在那些讨厌的人中,你丝毫不觉得其中有自己的影子。
因为那是你的“心魔”。
4.
Tonny,台湾人,我以前合作过的一家影视广告制作公司的老板,也是我见过最敬业的制片人,典型的计划性极强的自律型人格。PPM会议一开,整个人就像机器一样自动高速运转,特别是最后几天在片场,白天拍片,晚上做计划,事无巨细,件件过问,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
Tonny的制片助理小陈却相反,完全不像是这个行业的人,虽然人很聪明,但懒散,开会迟到,丢三落四,每天不被Tonny骂十回,骨头就不舒服。
骂多了,我也看不下去了,劝Tonny不适合就换一个人吧,何必勉强呢。Tonny却说,年轻人都是这样,我当初也是这么被骂出来的。
事实上,反倒是小陈不止一次要离职,每提一次,Tonny就给他加一次薪留他,一直把他加成了这个行业最贵的制片助理。
这就奇了怪了,你真不爽他,人家要走不是正合你意吗?
有一回,一个项目完成后,Tonny请吃我饭,谈起小陈时,他忽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还真是羡慕他,可以这样没心没肺的生活。”
那天他的状态非常放松,只有项目空闲期,Tonny才会表现出台湾人身上特有的“小确幸”,跟他工作的状态完全相反。我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也许,这就是你既不喜欢小陈,又一直给他加薪不愿放他走的原因吧。”
5.
如果你尝试过极度自律的生活,你一定会常常产生疲惫感,还会忍不住反问自己:“你那辛苦,到底为了啥?” 你也知道,心理疲惫和自我怀疑是自律的第一大杀手,于是竭力压抑住这个念头。
这种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释放一下。
此时,如果你身边出现了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人时,你就可以通过鄙视、痛骂他们一顿来释放自己紧张的情绪,把内心的紧张转化为外部的人际冲突。
小陈就是Tonny的情绪释放口,骂小陈就是在骂自己身上想懈怠的那一部分,这也是Tonny潜意识里明明知道他不合适,却硬要留他的原因。
把自己压抑的心理阴暗面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是用伤害人际关系的方式,换取心理平衡,这种心态常常出现在比较亲近的关系中——
父母明明自己不读书整天打麻将玩游戏,却责怪孩子逃学,这是借教育孩子来逃避对自己的自律;
在单位是“好好先生”,回家却成了“家暴先生”,借口是因为“妻子不理解自己”而痛苦,其实正如王小波所说:所有的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朋友获得成功,自己嘴上祝福,内心却认为“这小子不过是走了狗屎运”,以此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有人问,这种“心理投射”到底好不好? 我觉得,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来自何方时,你就已经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了较低的程度。
6.
在给我的留言中,人际关系的困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大家都希望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和别人更愉快地相处。
很遗憾,没有。
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如何与别人相处,而是如何面对自我。它就像一面镜子,通过那些相处愉快的人,你看到了被接受的自我;通过那些讨厌的人,你看到了被否定的自我。
所以一个愤怒的年轻人,什么都看不惯,到处得罪人,那实际上是把自己最排斥的部分投射到这个世界,这根本不是什么人际关系的问题。
大部分的人际矛盾都是你内心冲突的外化。
只有经历岁月的磨砺,理解自己的焦虑,接受被否定的自我,与自己和解,你才能拥有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这个世界好好谈一谈。
作者:李刚,文章经授权转载自个人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每周两篇原创,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心理系列,读名著品职场系列,知识管理系列、国民新女性系列。
主播:苏洋,80后电台DJ,广播从业十二年,自由配音人。有时羞涩腼腆却内心闷骚的天蝎座暖男。路遇不平或危难,一冲动就会站出来的人。苏洋的声音37℃,和你的温度相同,所以熨帖你的身心!微信公众号:听美文(ID:suyangshuo)
编辑:辛巴德
背景音乐:【一枝梅】花信
【读者·书房情人节特别推荐】
欢喜得自在:读者·书房2017新年真丝水墨围巾
点击图片可购买
情人节礼物:“慢慢爱”礼盒套装
点击图片可购买
醉有趣的文化常识书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系列(共7册)
点击图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