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品位新型广播作品?央广《中国声音中国年》“悦耳”之道
《中国声音中国年》深入诠释年节文化,作为节目主线的“亲情、温情、豪情、恩情”,直击春节无数人心灵深处最美好、最柔软之地。
把广播做强,离不开一大批精品力作的基础支撑。1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等9套频率并机直播,1月28日至2月2日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香港之声等9套频率分别重播。《中国声音中国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精心打造的高品位新型广播文化作品,6小时节目亮点颇多。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爱奇艺、一直播等网络平台对该节目首次视频直播、全媒体呈现,更属创新之举。仅1月27日参与互动的受众就有约1700万人次,创下新高。
真实动人的情感表达。中国深厚的年节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动员力、聚合力。《中国声音中国年》深入诠释这一文化,作为节目主线的“亲情、温情、豪情、恩情”,直击春节无数人心灵深处最美好、最柔软之地。该节目“情”的定位恰与习近平总书记1月26日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不谋而合:“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总书记此段讲话,也是对《中国声音中国年》主旨的最好概括。
节目中“真情”涵盖深广,围绕“回家”“想家”“团圆”等组合起丰富多样的内容元素,体现的有旅途匆匆的脚步、归心似箭的急迫、尽享天伦的欢愉、守望祈福的期盼;从中可窥见尽孝尽义、父母仁爱、两情相悦、向上向善的精神澄澈;可闻到民风淳厚、亲人相见的甘甜味和归来游子舔舐家乡大地的心底馨香。节目展示如朝圣般的节庆人流和不可割舍的“情”之大海,无数家庭之爱、个体之爱的汇聚,正是社会和谐、国家大爱的基石,也铸成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承载厚重文化的声音魅力。《中国声音中国年》很好贯彻了“中央电台是声音媒体”的定位,以6小时充裕空间,把音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音响品类丰、层次多,且清晰度高,制作精美,内容涉及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内心的各个方位。一些“躺”在故纸堆或民间的年节传统,通过音响被激活,以鲜活生动、立体的面貌被真实表现。受众如同走进琳琅满目的音响馆,欣赏到其他介质所不及的独特魅力,注意力被紧紧“牵”住。
《国家的声音》中习近平在重要场合的讲话、女排再次夺冠、长征运载火箭点火等年度声音档案,记录了2016年诸多温暖和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乡音乡情》的各类方言、市井声、地方习俗呈现和《方言拜年片花》用朴拙自然的天籁之音和人文生态,凸显特定地域的岁时节令情景,其作为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符号,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过年了,我想对你说》通过听众语音留言互动,进行朴实的真情倾述,充满人情味。贯穿节目始终的中国童谣和《童声唱鸡年》《早点回家》《小夫妻》《欢乐中国年》《咱老百姓今儿真高兴》《人在旅途》等歌曲,还有京剧和地方戏、名家诵诗词、鞭炮和鸟鸣声、古城钟声、各类垫乐、多种外语“鸡言鸡语鸡童谣”等,无不引人入胜。这些栏目和元素,都用多姿多彩的声音“美”,营造出喜庆祥和氛围和浓郁人文情调,反映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普天同庆的福祉。
与广播精品《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一样,《中国声音中国年》从另一维度叙事,以大量音响作主体,凸显声音的举足轻重地位、强表现力、承载和传播厚重文化的独到功能,为更好的用声音彰显广播特征、做大做强广播做了新探索。
精致到位的结构流程。《中国声音中国年》采取新闻+文艺+专题结合的形式,此种“杂揉”将新闻的即时与文艺的娱乐、专题的深度有机融合,聚拢并优化组合各种与春节相关的重要信息、情愫。九名主持人均是央广“十佳主持”,两小时一时段,3人联袂,既有庄重、大方的统一要求,又各呈鲜明个性,有活力有激情。“喊红包”环节使节目吸引力更强,烘托春节的红火热烈。
节目里,国家大事、重要成就和民生内容借春节之际盘点、报道,政治意识融于新闻传播,厚重感增加并升华了主题。记者连线播报各地过春节、建设一线等情况,讲述扶贫故事。国家、社会的大爱大情与节目情感主线融为一体。有些环节转换、内容延伸精妙得当。如13:00,宁夏西海固扶贫报道播出后,主持人讲述自己当年上大学时曾到条件异常艰苦的西海固支教,得到当地缺吃少穿的老乡和孩子们的无私支援。此种逻辑关联紧密的事例,拓展了正能量信息,传递的深情令人动容。
6小时的节目,起承转合整体流畅。为了达到“好听”的要求,节目组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这些作品精雕细琢、用心打磨。如《乡音乡情》分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六篇,记者分赴六个地区采制了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内容,技术人员对声音制作精雕细刻,每集5分钟时长打磨了半个月。
融合传播值得点赞。《中国声音中国年》首次通过新媒体平台、渠道,实现广播音频、视频全景呈现,节目视频在多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央广网新媒体组从早期策划开始就深度介入,视觉信息丰沛。受众看直播、刷弹幕,在两微一端留言,随时可与直播间主持人零距离互动。比如,为让受众感受各个城市的声音标识,编导们围绕鸡年主题,在新媒体端呈现典型的地方语言,采取时下流行的H5形式,让受众以答题方式来竞猜,趣味性很强。仅“一直播”视频直播的观众就有近450万人次。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