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我就是爱和现实主义较劲儿
“现实主义创作和现实题材不是一回事,现实主义是一个手法,是一个创作的态度。不是只有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才坚持现实主义,古装戏也可以坚持现实主义。”
因为操刀了《甄嬛传》和《芈月传》,郑晓龙这个在电视剧行业里响当当的名字,被更多“业外人”所熟知。很多人误以为他最擅制古装剧,殊不知郑晓龙早在90年代就已覆盖多种类型创作,涉足多种身份——制片了《渴望》、编剧了《大撒把》、策划了《编辑部的故事》、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
事实上,郑晓龙对古装剧的“执念”并没有那么强。待过兵团、当过记者、写过小说的他,更在意“现实”。郑晓龙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一以贯之,哪怕是在近几年所倾注的古装剧题材之中。
“坚持现实主义,对于何种类型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致性。” 这就是爱和现实主义较劲的导演郑晓龙。
“浪漫主义不长久,我更愿意现实主义”
无论是90年代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或是新世纪以后的《刮痧》《金婚》,现实主义贯穿现实题材的荧屏叙事,成为郑晓龙在某种程度上即时回应时代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甄嬛传》《芈月传》在时空上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在郑晓龙看来,“我始终是按照现实主义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创作的。”
《甄嬛传》脱胎于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如果我照着小说拍,就跟眼下那些古装偶像剧没什么区别。所以,我必须要将它落到实处。”于是,郑晓龙主张将故事背景嫁接到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更准确些,是雍正年间。这就在影视改编的初期划定下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边界。
“现实主义是批判的,也是反思的。”《甄嬛传》便很好地映射出这一特质。“《甄嬛传》是在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别看宫里的那些女人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她们始终战战兢兢,要争宠、要上位,害怕有一天消失在紫禁城里。这就是一种对比和反差。”郑晓龙认为,如今有不少古装剧缺乏冷静的历史观察和反思,对诸如封建婚姻制度非但不加以批判,还很欣赏。《甄嬛传》就试图告诉观众,“宫里女人的命运是悲惨的,根源就出在这种落后的制度上,落后就要被批判。”
《芈月传》亦是如此。郑晓龙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来形容这一作品,他谈道:“与之前的《甄嬛传》有所不同,虽同为宫廷剧,但《芈月传》要聚焦的已经不是宫斗了。我想去展现芈月这位被封建制度所约束的女性是如何觉醒和成长的,又如何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皇太后。”芈月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变革,“当时的社会面貌是积极向上的,这在芈月身上也能看到共通之处。只有把时代的特质缩影在人物上,才是本质上的真实。”打磨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始终需要“知人论世”。
“现实主义能拆解成两部分,一是现实主义精神,二是现实主义手法。”郑晓龙表示,尽管入行至今“兜兜转转”拍了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但是“现实主义”一直是自己在审美取向上的重要支点。
郑晓龙观摩了近年来几乎所有获奥斯卡奖的影片,他发现大量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也大都对现实社会有所观照。关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他进一步阐释:“创作当然可以浪漫主义,但浪漫主义的东西不长久,最后还要回归到现实主义来,这才能经历住时间的考验。”在郑晓龙的想象里,“现实主义”是支撑起中国未来影视工业体系的关键动力。
“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弱女子对抗整个大清帝国。”这是《甄嬛传》上线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时的宣传语。郑晓龙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这句推介词,“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中能带出来的人文关怀,可以视作对人性高贵的强调。”
“行业协会再多做一些”
郑晓龙是个不爱接受采访的人。“我更希望大家记住我的作品,而不是这个人。”一心沉在作品里的郑晓龙,习惯了拿创作说话。这几年,为了“配合宣传的需要”,已过耳顺之年的郑晓龙开始抽出一些时间,与媒体打交道。
作为北京市的政协委员,两会是郑晓龙发声的一个固定窗口,这也成了不少媒体能够定期对话郑晓龙的契机。“为什么做电视剧的人看网剧,会觉得网剧的管理更宽松?”郑晓龙今年关注的是网剧和电视剧统一审查标准的问题。
“咱们去拍网剧吧,为什么?网剧审查不严啊。”郑晓龙说这是电视剧同行半开玩笑的私下对话,但也透露出一部分人的困惑与无奈。郑晓龙认为,虽然审查标准是统一的,但因为审查手段的“分流”,导致在审查结果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我们的电视剧是先审后播,各地方局有审查,总局也有审查;但是网剧是先播后审,而且是自审自播,‘事后下架’不是长久的解决之策。”
郑晓龙疑惑:“为什么人们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的却未必能在电视荧屏中看到呢?”这样一来,“创作人员无所适从,观众也会无所适从”。郑晓龙认为,可行的一种解决思路是令行业协会介入充当帮手:“毕竟管理部门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能不能让行业协会多做一点呢?”去年,郑晓龙刚刚当选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这一行业协会的新会长,“一个人被人信任时就会激发你的热情”,他说正是因为自己现在身上的担子很重,所以干劲也很足。
在郑晓龙给出的“解决方案”中,行业协会要进一步与政府形成有效互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成为政府和从业者双方沟通的一种直接渠道。“行业协会的人都是行业推选出来的,了解也熟悉行业的具体情况。行业有什么问题,协会的人应该更多地去讨论、去尝试解决。”
“是好剧,市场自然就会认可它”
郑晓龙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不追风,不重复自己”。他回忆,“当年买《甄嬛传》小说时,古装戏还很萧条,火的大多是都市言情。”而这几年各式各样的类型题材纷纷涌现,郑晓龙有自己的看法,“能够被荧屏留下的记忆,不能仅靠短暂的流行态度。”
在近30年的创作历程里,郑晓龙以制片、策划、导演等多重身份涉足过多类题材。“合理、合适的题材都想去试试”,这是郑晓龙的“乐在其中”。当然,郑晓龙也坦言,自己对“限制”仍然有所顾忌。“我其实很想尝试军事题材,因为我当过兵,我父母也当过兵,我对军队有情怀。但是,像是这类题材可能会约束我创作的想象力。”
继《甄嬛传》《芈月传》之后,不少人都对郑晓龙接下来的创作抱以“古装三部曲”的期待。郑晓龙笑言,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是不喜欢给自己提前预设,看到好的本子就拍;二是如他所言,“老在一个题材里转悠就没意思了”。
谈到目前手头的工作,郑晓龙表示,新剧《急诊科医生》是医疗题材,现在已经进入后期阶段。这是他第三次触碰医疗题材,上两次分别是担纲导演的《永不放弃》和担纲艺术总监的《产科医生》。“我对点点原创剧本《人命关天》里人文关怀的东西很感兴趣,这一点十几年来都没变,之前的《永不放弃》也是她的创作。”
在三个多月的拍摄周期中,郑晓龙要求医生全程跟组,小到给病人贴片的位置这样的细节,都要较真到底,“力争在专业上不被吐槽”。“绝不挂羊头卖狗肉”是郑晓龙在多个场合接受采访时的表态,“我觉得把专业的东西做好了,其他的就交给别人来评价。是好剧,市场自然就会认可它。”按照郑晓龙一贯的创作理念,“这还会是一部温暖的现实主义剧”。
除了即将要在电视荧屏上与观众见面的《急诊科医生》,郑晓龙还在酝酿一部准备登上大银幕的作品——《图兰朵》。这将是他继《刮痧》后的第二部电影。郑晓龙直言,之前创作《刮痧》的经历,让自己看清电视思维和电影思维的差异,准备好了才能再拍,“这也是我对电影的情结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