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风展家风,“文化需求”下《诗书中华》的意与趣
传统文化浩瀚但不遥远,投入其中或许也就一步之遥。《诗书中华》尝试跨过这一步之遥,借由接地气的节目模式,构建“诗入寻常百姓家”的路径。
4月14日,东方卫视文化节目《诗书中华》首播,古诗文比赛以家庭家风展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节目试图通过“诗入寻常百姓家”的立意,开启民众“文化需求”的路径,构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连接。
作为一档原创模式的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的独特气质在首期得以突显。正如东方娱乐集团总经理、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所阐述的节目制作遵循的理念—— 民族自豪感、文化优美感、君子之争感、家庭故事感。节目表达出文化之美、家风之美、情感之美涓涓入心,新鲜且具意趣。
探寻文化节目新样态,令古诗文“活”起来
以家庭为单位对战,节目将传统文化考察范围扩展至古诗文,不追求题目的难度、淘汰的激烈,奉行“君子之争”。《诗书中华》注重文化参与感和实际应用,开放、温暖的文化态度,赋予节目更多情感。
>>>“君子之争”之对战
《诗书中华》以家庭组合并肩携手代替个人应战,家庭组合的关系多样,从首期来看,有父女、父子、兄妹还有堂兄弟、未婚夫妻。他们中间既有年过古稀的左占盛老人,也有只认得少数字的6岁突尼斯女孩玛利亚。在职业上,有老师、有学生,也有网络店主、退休职工……
在题目的选择上,节目将范围拓宽到古诗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的机杼何意?“当仁不让”出自何处?首期节目在这些题目的设置上遵从“深入浅出”的标准,从熟悉的文字中挖掘题点。
正如节目组所说,《诗书中华》的题目不注重难度、不追求淘汰的激烈、惊心动魄的紧迫感,反而是“君子之争”。不是争赢,而是令大家去争先展示古诗词之美。如初一女生李芸芸与突尼斯兄妹的对战,因为年龄差异主动提议独自应战,“我可以让我的爸爸退后一步吗,我们三个小孩子比”;左东煜因对面的车凯渤兄弟说出一首美妙的诗而鼓掌称赞“漂亮”。
以家庭为单位的《诗书中华》,在对战之外更多的是选手之间的交流与古诗文的传递,多了一些朋友相聚的欢愉和文化参与感。伴随着这种文化参与感而来的是无形的感召力,节目中,两位点评嘉宾钱文忠和张大春都沉浸在这种求知和探讨中,他们曾为节目恶补书本。张大春说,“除了睡觉所有时间都在准备‘考试’,这个节目给我鼓舞,让我有动力,回到诗的写作和研究上。”
>>>“曲水流觞”之流动
《诗书中华》的舞台在文化气息之上多了些许惊艳,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水流觞”的意境融合到舞美场景之中,也在契合着节目的主张,让古诗文活起来。
古诗文是如何流动起来的?从首期节目来看,“背诵”“记忆”不是最为关键的。家庭之间对战时互相赠诗;如果将“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替换,哪个字比较好;网店店主用古诗文来解决“不包邮”“退货”等日常问题;外国小哥用古诗文对中国姑娘表白心意……在多样的表达和呈现之外,古诗文和当下生活发生连接。《诗书中华》在节目中一开始就明确了“活学活用”的制作思想,对古诗文考察聚焦于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对于诗文背后故事的理解,古诗文的现实应用能力。
古诗文中有乾坤,它所蕴含的意象、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美学灵感、礼仪规范,甚至是生活情趣。通过丰富的电视元素,将古诗文的美和意义加以展示,节目中,古诗文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在表达感情,用于交流,建立品性。在这里,古诗文是活生生的。
另外,在《诗书中华》中占据比重不小的“知识普及”部分也很注重民众的兴趣点,节目中不仅普及“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是外来语,是珍珠绿宝石的意思;高屋建瓴不是形容建筑;还告诉了观众,美轮美奂在现实中一直被用错……节目以好玩的点切入,去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即便题目答错了,但也会收获一些“知见”,这正是文化节目的价值所在。
以古诗文比赛推进家庭故事感,弘扬好家风
《诗书中华》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比赛的过程,真实展现家庭故事感,是节目重点展示的一个部分。首期节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庭故事感,对观众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点。
>>>突尼斯兄妹王子西、玛利亚共同答题,哥哥提醒妹妹的发音错了,妹妹与哥哥约定暗号“他碰我的胳膊,我就按抢答键”。哥哥没答对题,妹妹被问到会怪哥哥吗,妹妹摇头:不怪。
>>>身体不好的儿子左东煜与年逾古稀的父亲左占盛,两人一直牵着手。有一个细节是左东煜紧张,紧紧握着父亲的手,父亲投以鼓励的眼光。——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爱好的是诗文,父亲便作陪。儿子感恩父亲的付出,“我父亲把他能给我的都给了我。”“你的儿子会努力让你感到骄傲。”
>>>面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女儿李芸芸,李骥华一面说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面表白自己定可以雪中送炭。“风头”被女儿抢了去,还为自己挽尊,“虎父无犬女。”女儿评价他,“我爸爸是个幽默的爸爸。他爱玩动漫,有点幼稚”。
逗趣的父女组合、别扭有爱的小兄妹、一生甘苦陪伴的父子……首期中还有未婚跨国夫妻、外向的堂兄弟组合,这些家庭的风貌,随着比赛的推进而渐渐开阔,家庭里面谁来答,谁抢答,答完以后错了,两人的态度变化,故事感产生了,成员的个性逐次鲜活,也令人物背后的家风家貌家训显现出来。
“人和家庭的表现”过程是真实自然的,且因比赛过程的随机多变性而无法设定和掩饰,节目能打动人的也正是这些反应。如左占盛老人在台上紧张得有点结巴,玛利亚小妹妹拒绝了点评嘉宾钱文忠的“我可以抱抱你”的要求逗乐全场……虽然有不完美但更显真实,这些热爱古诗文的家庭氛围,是令人惊喜、温暖的。
通过凸显家庭的故事感,《诗书中华》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家风和优良美德,对当下社会有着触动与启迪。
古诗文比赛与家庭家风融合,新模式独具意趣
传统古诗文的比赛与家庭家貌的展现,两者揉合交融在一起,在以往电视节目中鲜少出现,《诗书中华》的创新模式的重点便在于此。
家庭是每个人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是传播传统文化重要的基石。每个人的第一首古诗是来自家庭,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妈妈不忘文化之根,女儿玛利亚还不认字就先被教古诗文;李芸芸经常在房间里念出诗文上句,爸爸就会在另外的屋子里回应下句……
家庭当中承载的家风,家训,家教,来自古诗文的学习和熏陶。传统文化教育了我们怎样处世为人,怎样对待亲人,哥哥照顾妹妹、儿子感恩爸爸、妈妈爱惜女儿。
《诗书中华》以创新形式呈现古诗文比赛,通过家庭家风、人物和故事,真诚而质朴地展示出家风之美,亦是传统文化之美和意义。
在节目组看来,“古诗文的比赛与家庭家貌的展现”,两者的揉合交融,其实是顺其自然的。这种创新模式塑造出节目新鲜意趣和独特内核。用钱文忠的表述就是,“节目有意识地将文化用文明来表现出来,教育用教养来表现。这个意义将来会更加显现出来。”
“诗书传后生”,诗书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传统文化浩瀚但不遥远,投入其中或许也就一步之遥。《诗书中华》尝试跨过这一步之遥,借由接地气的节目模式,构建“诗入寻常百姓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