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速报丨国际合拍、翻拍要跨越三道坎:故事、初心、本土化表达
在中国电影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故事”“初心”和“本土化表达”成为中外电影合拍和翻拍过程中的三个重点问题。
伴随着电影创作的持续发展,影片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大批优秀中国电影人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舞台的重要成员。4月17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齐指出,在中国电影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中外电影合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6年,完成合拍影片73部,占国产影片总数的十分之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李国齐
合拍、翻拍片如何跨越文化鸿沟,怎样找准市场定位,中外公司又该如何联合制作电影?4月17日,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通过“跨国翻拍与本土想象——全球化语境中的电影生产与消费”“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两场行业论坛聚焦合拍与翻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结合自身经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直面差距 合拍片要聚焦“故事”和“初心”
与数量的增长相反,中外合拍影片在海外的发行不尽如人意。对此,导演陈凯歌分析,伴随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不少新问题,“我们要耐心下来,要意识到前路漫漫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兼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也坦言,目前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离观众的需求还有巨大差距,要潜下心来学习成熟的类型表达和工业技法,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优秀的电影是无国界的,其酝酿和创作的过程都是类似的,讲好故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都是工艺活。”
印度制片人、演员阿米尔·汗
谈到故事的重要性,印度制片人、演员阿米尔·汗把讲故事看作电影的核心,“在我的意识中电影永远都是在讲故事,一个好的角色、一个好故事是可以跨国界传播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振奋的内容,这也是推动我来做电影根本原因。”叶宁表示同意阿米尔汗的说法,“对于制片人来说,要去投资一部电影,首先这个故事要能够打动我,和我的团队,大家对这个故事发自内心真实的喜欢然后才能做好。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上,观影人次的提高实际上是超过票房的提高,只要有好的作品,他们就会走进影院或者通过别的方式为这部电影投票。”
英国Raindog电影公司首席执行官盖德都赫提认为,做合拍片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成功,第一是好故事,这个故事要有文化的联系,一定要跟拍摄的国家有文化的联系;第二是找到合适的伙伴来做合拍,建立起互信,才能让大家去诚恳的进行交流;第三要了解拍摄的目的地,很多电影是出于投资的目的、出于资金的目的来做导向,这一点没有错,但是文化同样也很重要。“很多时候需要本土的剧作者来重新做创作,要保证文化的共识可以建立起来,在我看来这是成功的合拍片中最重要的。”
美国导演罗伯·科恩
中国的电影市场环境和观众氛围,也给了与中国合作的外国导演更多信心。作为《速度与激情》《极限特工》两部系列作品的开拓者,美国导演罗伯·科恩曾一度认为语言和电影风格不同的团队很难顺畅实现合拍片合作,但随着经验的积累,相互之间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制作和创作的过程中,要面对特别有挑战性、复杂的电影项目,其实是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更好的加深理解,了解彼此的合作,最终成功实现合作和项目本身的升华。”
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则肯定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他认为全球电影行业的未来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的发展,“这不仅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处在中心地位的领军者,同时也因为中国很重视文化,中国有巨大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引导他们共同带着艺术走进电影院,带着艺术发展电影行业。”
瞩目未来 跨国改编需要本土化表达
从早期的《哥斯拉》、已经历了7轮跨国改编的“福尔摩斯”系列到《嫌疑人X的献身》等日本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一直以来跨国改编电影的案例层出不穷。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院李迅认为,剧本创作的低成本和影迷持续的需求都是促成跨国翻拍大量出现的原因。但是从《新娘大作战》《攻壳特工队》等翻拍影片的市场争议中可以看到,一部影片要想翻拍成功并不容易。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亚洲研究协会成员骆思典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亚洲研究协会成员骆思典分析了1980年至今的欧美翻拍的东亚电影TOP20。他指出,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行者》受到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分别给出91%、94%的高分。该影片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四项大奖。
《哥斯拉》《明日之歌》《西部大镖客》《忠犬八公的故事》……从美国翻拍日本的影片中可见“跨国翻拍的复制中都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在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电影传统的适应,体现出了翻拍者的价值取向、美学趣味、艺术水平以及地域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李迅分析道。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系主任、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
“今天的世界电影制作和国际间的电影翻拍以及改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地位的潮流和趋势。”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系主任、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本土电影工业开始加速对这种商业类型模式的借鉴,以此缓解本土市场化需求的旺盛以及原创文化产业薄弱之间的矛盾。
但“翻拍一部电影首先不是考虑如何翻译故事,而是思考原作中启发了改编者的是什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洪帆给出了对于国内翻拍的建议,仅仅依靠故事的外壳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电影一定要达到细节的真实,这就需要在“移植”时重新根据中国的社会、精神价值观来重新设定讲述故事的角度和方式,演绎出人性和情怀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