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丨《朗读者》摘白玉兰大奖后,董卿有话说
《朗读者》摘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大奖后,董卿说:“就是要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我们作为媒体人,也理应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条道路上,一往直前,始终如一。”
2016年6月16日晚,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的《朗读者》摘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大奖。
《朗读者》获奖,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
获奖后董卿感言:“首先要感谢白玉兰对《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厚爱,我是第一次担任制作人,我记得我们有一期节目的主题就是‘第一次’。当时我在节目里采访了青年围棋手柯洁,那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很快将直面AlphaGo,他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真的很想赢,哪怕以后会成为一个笑话;但我今天也要说,我一定能够打败他。’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他没有能够赢,但是,他也没有成为笑话。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敢于胜利的决心、体现出了面对挫败时的勇气,这一点,人永远比机器更加高贵。而《朗读者》节目也就是希望能够彰显这样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国家媒体,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把目光又投注到了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就是要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我们作为媒体人,也理应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条道路上,一往直前,始终如一。”
《朗读者》是一档承载了众多意义的节目,由央视综艺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
正如中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批示:“《朗读者》这档节目,创意新颖、内容厚重、形式新颖,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从节目本身来说,《朗读者》回归到最单纯最丰富的文字的世界,让大家在颇具仪式感的朗读当中感受到安静、庄重、深厚、隽永的情感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在久违的心灵共振中获得重新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可能;
从社会层面而言,《朗读者》在逐步治愈现代人的“遗忘症”,让大家远离那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现轻本质、重潮流轻历史、重伎俩轻格局的同质化的节目,以文学叩问内心,唤醒文化自信;
从电视行业来说,《朗读者》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为文化类节目脱离曲高和寡的困境提供破题思路。
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的火爆,屏幕上的热潮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文学对传统的重视。虽然《朗读者》将这股热潮推到顶端,但是董卿却认为理智面对火爆,坚持传递价值才是正确认知:“我觉得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去分析,既不能认为一个节目就能够彻底扭转社会风气,因为没有一档电视节目能够肩负所有的社会功能,但同时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一种潮流、过了这个潮流可能就烟消云散了,我倒也不这么悲观,因为我觉得一档电视节目只要做到在一定的时间影响到一部分人,影响到他们的习惯、思维、生活方式,这就是成功,起码在短时间内做到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