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在这一年,香港回归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写这些年香港的事,当然不得不提香港回归。香港回归的主画面、主旋律,大家都太耳熟能详了。所以我想从侧面记录一下那时候的社会气氛和个人的经历体会,用第一人称去说,更有意思。
香港回归是一件百年大事,一洗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受列强欺负的耻辱。至抗战胜利,中国已经成功收回各项殖民主义者的特权,将租界撤销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吐气扬眉的事,香港人也热烈地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内地同胞对香港回归的热切期待,我十分明白,也深有体会。曾经某天,我在天安门广场闲逛,走到已经看过无数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但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我逐字逐句地阅读了碑上的文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
1840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那年。
纪念碑由两层须弥座承托,下层大须弥座的束腰部镶嵌着十幅汉白玉浮雕,记录着中国的近代史。而第一幅浮雕,描述的正是后来导致香港割让、由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
我读懂了。中国的中心,是天安门广场;广场的中心,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上记载着国人念兹在兹的事:中国的百年屈辱,自香港的割让为始。而香港的回归,则是中国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就像在长安街上从东走到西,起点是“建国”,终点是“复兴”,而回归就是中心点,也是从“建国”到“复兴”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内地朋友会问,一雪前耻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你们香港人都不懂吗?其实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香港人都读过,英国人也没有隐瞒过。但把这段历史串起来,提升到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层面,忧戚与共、血脉相连,却不是每个香港人都可以做到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殖民统治后期出生的人,没有怎么遭受过英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没有不公,就没有仇恨,于是也谈不上从仇恨中培养出的屈辱感。
由此可以理解,相对于内地同胞对香港回归的激动,香港人则显得冷静、客观,也被好些不明白的人误解为冷漠、不支持。事实上,对于香港回归,香港人可能更多的是盘算着怎么去好好利用难得的5天长假期——政府当年特意把英女王寿辰假期从6月中旬挪到月底,再加上香港回归纪念日假期,合并成类似内地黄金周的长假。我们家也不甘人后,趁着假期去澳门旅游。
内地朋友又会问:香港回归这样一件大事,为什么不留在香港见证这个历史时刻呢?难道政府、组织、单位、学校,没有安排庆祝活动吗?
先解答第一个问题。对于京、沪、广、深的朋友,我一般会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试想想,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在举办之前,都宣传过无数遍了吧。大家一直在想那天到来会怎样。等到那天真的来了,反而会感觉麻木了。就像我许多北京的朋友,就从来没有去现场看过一场奥运赛事。而香港回归跟奥运相比,麻木的感觉更深,因为从申奥成功到举办,才7年;而香港回归这个话题,从70年代末开始,已经讲足20年了。
况且,就像一般北京市民不能在现场看国庆阅兵一样,一般香港民众也未获邀观看英国告别典礼、回归大典等。顶多就是在给市民放烟花时,能凑上前去瞄两眼。而且到处封路,出行十分不便。与其这样,倒不如在电视机前看。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要归因于内地和香港的体制差别。内地举办大型活动,容易动员群众,上下一心地办好。而香港奉行“小政府”,既没有国企,公务员又少,只有约15万,占人口比例不到3%,政府动员协调能力不高,能把庆典本身办好就已经很不错了,确实没能力兼顾民间庆祝活动。因此,需要依靠传统上爱国的政治团体、工会、传媒、办学机构、社区组织等来增强气氛。
也不是说所有香港人都没有参与任何庆祝活动。大家应该对这一幕印象深刻:解放军在回归零时跨过深圳河,乘坐军车,冒着大雨驶往香港,接手英军的军营。沿途市民不畏风雨,夹道迎接解放军,并送上“威武文明之师”的玻璃牌匾。这些活动,便是爱国团体组织安排的。
就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一家在回归日既没有留在香港,也没有被要求参与庆祝活动。但我们还是通过电视机,见证了整个回归的过程。在同一时间,内地朋友也是这样,通过电视见证香港回归。但由于当时中英两国各自在办活动,电视台常常要切换画面,所以香港人能从较多角度,特别是从英国角度去看回归。
现在资讯发达,想看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翻一下优酷网、土豆网就可以了,我也是通过这些渠道勾起记忆的。那么,下面我就说一下除了大家所熟悉的中央台放的画面以外,还发生了些什么。
英方的告别仪式是在港督府开始的。6月30日下午,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当时已经开始下雨了。镜头前的港督彭定康披着半湿的西服,在《最后岗位》的号角声中,看着总督旗从屋顶的旗杆上徐徐落下。此时,肥彭哽咽了,在旁的彭家三朵金花也掩盖不住她们的离愁别绪。
接着,皇家香港警察乐队的银乐队和苏格兰风笛队奏起《高地教堂》。同时,降旗手把旗帜折叠好,放在盒子上,然后走到地面广场,交给最后一任驻港督府的皇家香港警察副官白乐仁警司(别以为是中国人,他也是个取了中文名的老外)。
肥彭走下那个没有金碧辉煌、只有两级台阶的检阅台,从白副官手中双手接过盒子。随后,肥彭和家人登上两辆香港独有、没有车牌号、只悬挂皇冠徽号以代表港督座驾的黑色劳斯莱斯,在港督府前的椭圆形花园绕行两圈。最后,在皇家警察电动车的开路下,离开了港督府。
英方第二波的告别仪式在港岛添马舰海军总部旁的空地上举行,皇储查尔斯王子、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均获邀出席。由于当年一月英国大选,工党上台,代表英国政府出席仪式的便由梅杰改为刚上任的首相布莱尔。
仪式上,王储、港督分别发表了告别词。虽然仪式举行时一直下着滂沱大雨,但各项表演仍冒雨在户外进行。仪式后是告别晚宴,由中英两国外长主持。然后便是大家熟悉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新盖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大礼堂举行。紧接着的是特区主要官员的宣誓仪式,但英国人都不给面子,作鸟兽散一般离开了。布莱尔和其他官员坐飞机离开,而威尔士亲王和肥彭一家即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到菲律宾,转飞回老家。
在游艇离开香港前,肥彭一家向岸上的人挥手话别。而他三个漂亮女儿真情流露、哭别香江的经典画面,便是在此时于甲板上发生的。肥彭亲吻过长女丽思的手,再轻轻擦掉次女洁思脸上的眼泪后,摆摆手,便进入了船舱,为他的6年总督生涯画上了句号。
这是不列颠尼亚号最后一次航程,之后它便永久停泊在爱丁堡,供游客参观。2003年时,我特意去游览过一次,看到的尽是不凡的王室气派。不列颠尼亚号曾陪伴女王四处出访国内外,留下了不少回忆,难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女王,在这艘游艇的退役仪式上,也禁不住落下依依不舍的泪。
说回回归。除了官方仪式,香港各区也有不同的交接活动。政府总部门前由伦敦英国纹章院设计,并由英女王于1959年授予香港的“左狮右龙”的盾徽,换成了紫荆花图案的圆形特区区徽。警察们也随身戴着新的特区警队徽章巡逻。零时一到,便卸下帽子上的皇冠警徽,换上新徽。
这些殖民地标志虽然卸下了,但还是有许多印记留了下来。铸有英女王头像的硬币,市民一度疯狂收藏,造成短暂的硬币荒。一些需要大量硬币的商店,例如电玩城,会把一元硬币涂上不同的颜色,以防止别家店来抢兑。政府赶紧铸造洋紫荆新币,解决了硬币荒,但直到现在,在香港购物时偶尔还会收到“女王头”硬币。
此外,皇后大道、英皇道、乔治五世纪念公园这些纪念王室的地名得以保留;英皇乔治六世的铜像,以及那个被日军掠夺、战后在日本寻回的维多利亚女王坐像,仍分别完好地放置在动植物公园和维多利亚公园内。
扯太远。我写的是“家书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总之,在这一年,香港的150多年殖民地历史终于结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编辑:辛巴德
【读者书房今日推荐】
《我们香港这些年》
香港回归20年,带你认识最真实的香港
点击图片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