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外语思维来交流会难上加难?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外语进行写作、阅读,但能正常交流的却不足10%。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哑巴外语”和“中式外语”状态的根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人们不会。
很多人听到外语或想说外语时,总是要先和汉语对应,这就造成了思维的延迟,表达方式也是按照汉语思维,“中式外语”就这样炼成了。用任何语言正常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也就是具有用这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做不到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西方语言学者已发现“直译”和“语法”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碍外语思维。
那么,孩子们怎样学习外语才能会用外语思维呢?以母语举例,孩子在最初听到任何语言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语言对他来说只是声音的信号,他对当时的场景图像进行观察,而猜测这些词句代表的含义,形成对语言符号的条件反射,然后在大脑的语言区的位置形成母语的语言区,从而形成母语思维。既然母语的思维是这样形成的,那么外语的思维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才能形成,也就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外语思维。
根据语言学家的理论,孩子的外语能力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而不能靠理性学习。因为靠理性学习无法形成外语思维。由此我们知道,孩子的外语的学习必须有外语环境的支持,从而让他形成外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