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神话故事,如此跃动于指尖 | 艺术展(3)
吴俊勇《捕鲸图》(上)
夸父逐日·儿童公共艺术项目(下)
对于年轻大众更熟悉和喜爱的动画与动漫技术,艺术家们也有敏锐而巧妙的创意。青年艺术家丁世伟说,神话是他这一代“80后”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神话样本。我也始终认为,我与某些神话直接有着某些潜在的关联。”他的作品《陨歌》将一棵枯树的每两个相邻节点的近千段树干、枝条,逐一截面切割、拍摄,并把摄影序列合成近千个动画影像,分列在6个相连并同步的屏幕上的影像装置。他以一棵树为引,展开想象,从诞生到归去,由创世至当下,自微尘看满天星光。
《陨歌》丁世伟
展览中的一部分作品也邀请小观众加入其中联合创作,少儿公众艺术项目《夸父逐日》即是如此,美术馆与艺术家一同邀请小朋友参与到手绘逐帧动画作品《夸父逐日》的创作中来,打开小朋友们关于神话的理解与想象,为动画的岩彩线稿上色,成为新神话的作者。此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的作品“我和女娲一起补天”让观众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补天”、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带来了触屏演绎“神农尝百草”、可视化VR技术实现了后羿射日的互动游戏体验、AR增强现实技术则为观众解开“大禹治水”的文字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