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独处方式,决定了你的层次(3)
优质的独处,就像是一场更深的修行。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期间,总是独来独往,没什么朋友,因为他干的事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在上数学课,他在写小说;别人在上外语课,他在写小说。
然后下了课,他对别人说:“这是我上课写的小说,写得很好的。”别人的心里说不定在说:你神经病啊。
然而,白云苍狗,韩寒的很多同学,被社会所塑造普通人,而喜欢独处的韩寒则成就了自己。
其实,韩寒的经历,我们身上都有过,小时候都有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但他坚持下来了,我们却屈从了。
因为受不了一个人吃饭、睡觉、玩乐,我们败给了这种所谓的孤独。
的确,很多人将独处看做孤独,但,什么是孤独?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但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
为什么独处,变成了孤独?
之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之所以有时你觉得孤独,因为你的精神是贫瘠的,便会觉得寂寞。
就算在人群喧嚣处,你在进行的也是无用的社交。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个长期的习惯,每天抽点时间出门散步,在家附近的山路上,看花猫嬉戏,看花开花落。
“只有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和其他人在一起,多少会分心。
所以,正如周国平所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独处的时候,安于寂寞,保持一种享受的态度,不断审视和充实自己。
TED 演讲者皮克·耶尔,29岁时就过上了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住在派克大道与二十街交界处的一间公寓里;在曼哈顿一栋摩天大楼的25层上班;工作是为《时代》周刊报道国际时事;可以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行。
然而在忙碌、兴奋之余,他觉得自己只是在盲目的狂奔。
于是,他选择逃离现在的生活,搬到日本京都的一条后街,生活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