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 梁晓声:每个为生存打拼的人,都值得尊敬
文 | 梁晓声
这个冬天有些冷,看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以及在困境中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芒,平淡却直击灵魂。没有痛心的疾呼,亦没有对丑陋的批判,却始终看得到时代背景下的暗流。这就是文学里的力量,在冰冷的现实下,歌颂小人物们不屈不挠的韧性:虽然卑微如杂草一般,但却有着向上的力量。
——题记
这是一条无名的短马路。在北京市区交通图上找不到它。马路左侧,一幢幢高楼比肩耸立;右侧,几乎完全被一座仓库的围墙占据。围墙一人多高,去年国庆节前,刷成灰色。国庆节后,灰色的围墙上开始出现红的、白的、黄的油漆以各种字体书写的广告。于是围墙有点儿“浓妆艳抹”似的了。
这又是一条只有一端可供行人和车辆出入的短马路。它的另一端是小河。小河载入了它的另一端。否则,它的另一端也许会伸延得很长……
就在它的另一端,在围墙沿河畔转角处,有一间小房子。说那是房子,实在降低了房子的标准。因为它太矮了。房盖比围墙还低。也太小了。
从外看,并不比书报亭大。房盖是油毡纸的。窗上无玻璃,木条十字交叉钉着蓝塑料布。在它的旁边,是一个比它大些的棚子。棚子只有油毡纸铺的盖儿,没墙。却也不能说没墙,只不过那若算墙,也降低了墙的标准。所谓的“墙”是用拆散的纸板箱的纸板拼凑成的。下半截拼凑的还挺严实,上半截靠各色塑料布挡风遮雨。
那“房子”里住着一对儿外地来的乡下夫妻。
男人三十来岁,女人二十六岁,他们在那棚子里为北京人弹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