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海洋》回暖纪录片江城“破冰”?_纪录片天堂1
2018-02-15 19:02:57栏目:影评
本文标签:
张以庆创作的《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至今都是爱好者眼中的经典。问张导想不想把旧作也搬上大银幕,他想了想说:“好像真没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还是那句话,武汉观众还没有为花钱的传统。”本报记者戎钰 实习生翟庭俞
民众乐园的吴经理表示,“询问《》的观众确实比较多,但真正的票房还是不如其他商业片。”中影天河的罗小姐也告诉记者,影城愿意短期支持《》,“但后期新片越来越多,就不太可能兼顾了。”
从万达影城的排片表上,最容易捕捉到“《海洋》”的信号:12日,武汉万达影城的3家店共排了6场《海洋》,且多是“鸡肋”时间;但昨日已变成13场,分布在上午10点多到晚上11点,甚至包括黄金时间,给了观众更多选择空间。而最初根本没有排映此片的兴汇影城,也“顺势”加映。
《海洋》,应能让不少文艺青年雀跃,但这个好消息能持续多久?多家影城经理表示:难持久。因为从今日起,《窃听风云2》、《女巫季节》(影评)等商业大片陆续上映,对《海洋》造成严重威胁。
《海洋》回暖,是不是代表武汉纪录片市场“”?以《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闻名全国的我省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但想让武汉观众养成花钱看纪录片的习惯,,道路阻且长。
近日,有不少观众向记者反映,观看《海洋》时被影厅里的儿童观众“全程骚扰”,“这样的电影,本来就该在安静的环境里慢慢体会、享受,可厅里的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大声提问,吵得人受不了,孩子的家长不仅不制止,还笑着鼓励。”在此,本报温馨提示家长观众:孩子渴求知识是好事,但在公共场所,还是要顾及多数人感受。
但武汉观众似乎没有这个福气。本地多家影城经理坦承,电影院还是应以商业片为主、艺术片为辅,“单靠电影院的力量,不可能为艺术电影提供专属空间。”这个回应也表示,《海洋》的好日子,不长了。
【友情提示】
万达宋经理坦言,影城最初没料到武汉观众会这么喜欢《海洋》,“这种类型的片子,以前票房表现都不太如人意。”她认为,《海洋》回暖,除了归功于本身质量上乘,也要感谢网友、媒体的力挺,以及儿童观众的票房贡献,“很多家庭都是带着孩子来看,孩子都看得特别开心,还能学到不少知识。”
“太罕见了!《海洋》18:20的场次,居然卖得只剩前4排了。”前晚,万达影城的宋经理惊喜地告诉本报记者。
张以庆告诉记者,想让纪录片拥有和商业片同等规模的观众,“要等到这个社会不再那么功利、不再那么重视商业效益。但现实是,多数人都离理想越来越远,有多少人还会尊重文化?”张以庆反问观众,“大家都愿意花钱看商业大片,难道这些电影真的就比纪录片有欣赏价值吗?”
为纪录片花钱,你愿意吗?
张以庆也承认,观众疏远纪录片,也有创作者的责任,“纪录片人应该自问,我是不是拍得足够好看,能吸引观众?现在内地的纪录片,大多通过电视台播放,如果不好看,观众一抬手就换成电视剧了。”张以庆笑着说,纪录片人其实是有能力把纪录片做得比商业片好看的。
她的惊喜不是大惊小怪。《海洋》12日公映,当天武汉只有10家影城上映,且一天只排1到2场。但当第一波观众走出影院,《海洋》的好评价“星火燎原”了,论坛、微博上尽是溢美之词,影院也陆续接到观众“投诉”要求加场——据统计,本地影城昨日已有近20家影城放映《海洋》,不少影厅甚至出现满场。
口口相传《海洋》回暖
回暖,还是回光返照?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张以庆
作为同行,我省纪录片导演“第一人”张以庆很欣慰雅克·贝汉的《海洋》能透过电影院和武汉观众见面,而对于《海洋》市场上的“曲高和寡”,张以庆也见怪不怪,“武汉观众目前还没有花钱看纪录片的传统,还需要时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