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告别春晚: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3)
去年的春节,董卿上了两次热搜:
一批人追着问她春晚的口红号,一批人爆搜她上诗词大会的视频。
美与灵魂,女人想拥有的两个关键词,她都占全了。
《中国诗词大会》上,面对一大票诗词量惊人的学霸,董卿的表现堪称惊艳。她在诗词文化方面的积淀令人惊诧,对每个选手的点评居然用的都是古文诗词,很多人因此被她实力圈粉。
你的气质里不仅藏着你擦过的口红,也藏着你读过的书。
没有谁,比董卿更适合诠释这一点。
在40+的年龄,董卿开启了另一种工作状态,那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春晚之外的董卿。
2017年,董卿作为独立制片人的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开播,成为同时段国内综艺最有话题性的霸屏者,身兼制作人和主持人的董卿,被赞誉为综艺主持的“清流女神”。
在《朗读者》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藏着的是董卿的故事。
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爸爸从小到大严苛的家教,从识字开始董卿就每天抄成语、故事,初中开始每四五天读完一本名著,她收到的礼物永远是书。
父亲希望她更多地用心在读书和学习,她不能照镜子,不做新衣服,要坚持雷打不动地跑步锻炼,很小就开始勤工俭学。
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背后,是一个在严苛的教育下活出了韧性的董卿。
很难想象,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一个全中国最红的女主持,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每天睡觉之前雷打不动的习惯是一个小时的阅读。
她说:“时间有限,把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
她说:“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那是她最喜欢的一句话,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
所以,她去尝试不同的节目,做独立制片,为了做《朗读者》,她亲自选择了国内顶级的团队,从酝酿到最终上线花费了整整两年,她常常整夜都不睡,看到北京从凌晨1点到凌晨6点的太阳,机房成了她的家,她用曾经用来拔眉毛的镊子,开始去拔头上的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