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不知道!鲁迅妻子朱安守活寡41年,无性无爱,但鲁迅没错
提到鲁迅,相信大多数人对他的映像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吧,每每提到他,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回忆起学生时代的那些事了吧,那也算是童年的一种回忆了吧。是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教科书里躺了一个世纪的鲁迅先生,作品收入语文课本最多时曾达31篇,却成了大家的梦魇。这或许是鲁迅先生万万没想到的,但他却又是如此深刻的嵌入历史,镶在我们的心田。
copyright http://www.0668bo.com

但是无论鲁迅先生曾被我们多么痛恨抑或多么喜爱,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代大文豪、思想家和革命家,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可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有深度的,每个人的探讨面又不同,所以大家每每谈到鲁迅,都是对他犀利的文学作品发表意见。当然,鲁迅的文学水平高低,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咱们今天不探讨。正所谓一红皆红,当鲁迅先生以“民族魂”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时,人们撤了研究他的文笔,也开始了研究他这个人,他的人生,他的情感经历。关于鲁迅的个人情感,也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小编本着不歪曲不诋毁的原则,来聊聊鲁迅新生一些不为外人说道的情感:他和他的妻子朱安。
朱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一生不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朱安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从小家境比较优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因此朱安身上也有中国传统富裕家庭女子的性格: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即周树人,是他这一代周家的大儿子,生于1881年,比朱安小三岁。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而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
绍兴有个传统,就是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更好,也就是所谓的“女大三抱金砖”,刚好,鲁迅 与朱安在年龄上正是合适,因此,老太太也笑的满怀。
鲁迅彼时正在日本留学,突然有一天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病危,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只见家里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的气氛。孝顺的鲁迅没有说什么,接受了母亲的安排,称“朱安是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哄着她,但爱情我是不知道的”,但是鲁迅是追求爱情的人,婚姻更注重两情相悦,红颜自己,能来一个人真正的理解自己,更何况,朱安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裹着小脚。所以,在两人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去祠堂祭拜,他晚上独自在书房对付了一夜,第三天,他就带着二弟又去了日本。终此一生,未与朱安圆房。

两夫妻之间无爱无恨,只有一种形式上的婚姻。鲁迅虽然不爱她,但朱安始终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而且朱安对老太太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所以鲁迅却很尊重她,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朱安为了鲁迅,做过很多事情,想要得到他的心。有一次,鲁迅在吃饭时偶然谈到一种日本菜很好吃。朱安为了奉承,就顺水推舟地说:“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其实,鲁迅所说的这种菜只有日本本土才有,中国没有,绍兴更是没有见过。鲁迅听了很反感,气得不知说什么好,这顿饭也没吃好。有人问过鲁迅,为什么两人谈不来。鲁迅无奈的说:“和她谈不来,没趣味,不如不谈。”
有人或许会问,他们为什么不离婚呢?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有什么结果呢?
的确,这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说到这我就在想,古代遵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中的爱情真是幸福的吗?答案我不敢肯定,但或许大家都能猜到,至少是没有现代人自由恋爱幸福的。可为什么古代制度下那些不幸福的女人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呢?其实吧,这就是制度与社会的风气的问题,那是的男权社会,女人是没什么地位的,一旦离婚(那时候只能男方休妻)后,女人一生就毁了,是会遭受社会的排斥与民众的打击的,民众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认为是女方生性刁蛮所致,对其进行身体以及心理上的折磨。那时候的女人是没什么话语权的。而偏偏那时候的女性却认为自己就应该依附于男性,因而没什么独立性,也就导致了女性地位的淡化。

况且,朱安的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她没有想过自己是个独立人。如果说在这场婚姻里面谁错了,这说不准,首先错在老太太,他没考虑鲁迅的所感所想,好心办了错事。朱安也有错,她太顺从命运,从来没有试图反抗过,如果换一个时代,早生几十年,男方就不会有自由恋爱的想法了,可惜,她偏偏遇到的是鲁迅,偏偏遇到了那个剧变的时代!
有人说,我们看待历史不能开上帝视角。男人将女人打造成了最想要的模样,最后你又不要了?可是你们又是否曾思考过:命运是自己的,不是依赖哪个人的,她可以选择逃离,可她缺乏的是勇气。
朱安伺候婆婆38年,空守鲁迅41年,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周家,什么都未得到,孤苦寂寞度过了自己69岁的一生,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很难说谁对谁错,其实是那个时代的错。

值得一题的是,鲁迅先生后来找到了他的一生所爱——许广平。1927年10月,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1929年许广平生子,鲁迅48岁,终于有了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