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3)
据当时日伪统计机关统计,仅1935年,东北抗联就在东北三省各地发起大大小小战斗 39105 次,截至1940年,共发动大小战斗近7 万次。
根据日本外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日本在东北共损失近 27 万士兵,其中减去苏联方面宣布歼灭的8万人,剩下的18万,应该就是东北抗联和其他抗日义勇军的功劳。最巅峰时期的1941年,东北抗联在东北三省牵制了76万日军(实事求是地说,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务是防御苏联)。
渐渐地,关东军把矛头集中指向了东北抗联总指挥杨靖宇。杨靖宇当时让关东军恨到什么地步,从日本当时的记录可以看出来:从1938年开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6 万人的部队和警察大队,专门“剿杀” 杨靖宇(东北抗联巅峰时期不过3万人),当时下达的命令是: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抗联;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的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的队伍。
同时,关东军开始检讨原来的作战思路,做出三点改变:第一,在抗联出没的地区,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和保甲连坐,每二三百户居民就用铁丝网圈起来居住,设岗楼和巡警,老百姓进出不得携带多余食物和衣物,断绝抗联和当地百姓的一切联系。
第二, 只要发现抗联队伍,就紧紧咬住跟着打,一刻也不放松,逼迫抗联队伍不断分兵突围,越打越小。
第三, 改变以前的滥杀政策,招降和优待抗联的叛变分子。
事实证明,这三点都起到了作用,而最起作用的,就是第三点。
叛徒的杀伤力,永远都是惊人的。
1938年7月,杨靖宇麾下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 这是第一个“重要” 叛徒。
程斌是杨靖宇的爱将,有“小杨靖宇” 之称,打起仗来又狠又准。关东军抓了程斌的母亲,胁迫他下山投降。
程斌最终选择投降,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拉了手下115个人,带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包括现金,下山投降。
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为程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宣布成立“程斌警察大队”, 岸谷隆一郎还把自己的军刀赠给了程斌。
程斌投敌后立的第一个“大功”, 就是带着日本人摧毁了蒙江县(今靖宇县) 境内 70 多个杨靖宇设立的密营。密营是抗联存放粮食、布匹、药品和枪械的秘密营地,在失去当地百姓的后勤支持后,密营是抗联的生命补给线。
一夜之间, 杨靖宇的队伍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绝地。1939年秋天, 关东军开始对杨靖宇部队展开全面扫荡,打先锋的,就是岸谷隆一郎手下的10 个伪警察大队——包括程斌在内,10个伪大队长,都是叛徒。
程斌对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战术和路线实在太熟悉了,他甚至只看地形就知道杨靖宇部队接下来会转移到哪里去。在这个过程中,东北抗联蒙受了巨大损失,减员严重。
1940 年 1 月,杨靖宇的部队弹尽粮绝,在零下 20 多度的冰雪环境下, 他们开始用布包着脚在雪地里前行,饿了只能啃树皮。为了解决部队补给,杨靖宇命令大部队北上突围,自己带着贴身的十几个战士,继续与敌人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