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最有效描摹出人类行为的丑陋和愚蠢,就得使用水晶般坚硬纯洁的文风
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系列每十年问世一次,迄今为止从1983年评出的第一组作家起,包括伊恩·麦克尤恩、帕特·巴克、萨尔曼·拉什迪、格雷汉姆·斯威夫特、石黑一雄、朱利安·巴恩斯、露丝·特雷曼、马丁·艾米斯,到1993年的阿兰·霍灵赫斯特、威尔·塞尔夫、海伦·辛普森和珍妮特·温特森。最近的2003年的名单,在大卫·米切尔、大卫·皮斯、哈里·孔兹鲁和莫妮卡·阿里,随着翻译文学的大幅引进,这些名单中的大部分作家如今我们都可以读到他们的中译本,从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思、石黑一雄到珍妮特·温特森,抑或大卫·米切尔......
而今天我们要推荐给大家的这位作家,尚还没有这份名单里大部分作家那般被你我熟知,但不熟知并不代表他不重要,他就是威尔·塞尔夫,倘若要了解英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有关嬉皮年代英国文学的某种形式,威尔·塞尔夫却是一个你不能选择忽视的作家。
《威尔·塞尔夫其人其文》
文|赵挺
摘自|《道连,一场模仿》序言(本篇略有删节)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当代英国文坛怪杰威尔塞尔夫1961年9月26日出生于伦敦。和女前辈弗吉尼亚沃尔夫一样,威尔塞尔夫也出身于伦敦上流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彼得塞尔夫牛津大学毕业,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分校等著名学府任政治学教授。母亲伊莲娜塞尔夫也不是浮泛之辈。她是犹太裔美国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前夫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1958年,在康奈尔大学做访问教授的彼得塞尔夫和伊莲娜邂逅,随即擦出火花。不久,怀孕的伊莲娜追随彼得来到伦敦,两人组建了新的家庭。由于父母都是再婚,所以威尔塞尔夫曾诙谐地说,‘我的童年像是他们两人的重排剧。’
△ 生长于上流知识分子家庭的威尔·塞尔夫
母亲伊莲娜对威尔塞尔夫走上文学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起了决定性作用。她性格内敛,为人冷漠,但却热爱文学,酷爱阅读。据塞尔夫回忆,童年时,全家人的晚餐经常在母亲主导下,变成 “阅读晚餐” (reading supper) 。大家各自拿着一本书边吃边读,互不交流。整个用餐过程鸦雀无声。可惜的是,家庭内部这种貌似浓郁的知识氛围,并没有给塞尔夫带来健全的心智。青春期的塞尔夫开始追求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的生活方式。他十二岁开始吸食大麻,没过多久,就过渡到可卡因和海洛因。令人费解的是,塞尔夫母亲对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制止,还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纵容。直到上大学,母亲还给威尔塞尔夫零花钱买大麻抽,直到后来发现塞尔夫吸食海洛因,染上严重的毒瘾,才为自己当初犯下的错误懊悔不迭。
△Paul Cadmus,The Fleet's In!1934
(给众所周知的魔幻现实主义加上一个dirty, 就此宣布自己独特的文风,80年代的英国文坛,威尔·塞尔夫像一道旋风一样张扬)
青年时期的混乱生活,对威尔塞尔夫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他称自己的作品为“肮脏魔幻现实主义”(dirty magical realism),因为其大部分作品都涉及暴力、毒品、同性恋、精神错乱等。但是和威廉巴勒斯、艾伦金斯伯格等同样描写混乱生活的“垮掉的一代”作家相比,塞尔夫的文风更加瑰丽奇幻,语言文字也更加考究,更富于雕琢。文学评论界人士对塞尔夫的作品虽然褒贬不一,但两派评论家都将他的文风冠以 ‘塞尔夫体’(Selfian style)。也有人视塞尔夫为艾米斯、巴拉德一派的余绪。塞尔夫自己亦坦言,要想最有效描摹出人类行为的丑陋和愚蠢,就得使用水晶般坚硬纯洁的文风。
△ 活跃于媒体上的威尔·塞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