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之旅开启在即,但只是旅行就足够?
△ 电影《火星救援》中的火星生存场景令人念念不忘
科幻作者笔下的火星,大部分是荒芜中显露出美丽,充满挑战的红色星球。然而真实的火星远非只是如此,不知道各位还记得2011年荷兰公司Mars One的“火星殖民计划”的新闻嘛? 当时那让人激动的论调,二号到现在还心心念念。
“我们将在2028年,送四名宇航员踏上火星。此计划每隔两年实行一次,最终可实现人类火星旅行。”
△ 沸沸扬扬的Mars One计划
然而随着时异事殊,这个当初看来信誓旦旦,顺理成章的火星旅行计划,现实中似乎并不那么顺利,Mars One不断延期他们的计划,最近又将登陆时间从原先的2028年延宕到2031年。
即便如此,对于火星的向往依然不会停止,仅仅是旅行又怎么足够?也许是因为火星的魅力太大,也许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忧心,但无论如何,如果说浩瀚宇宙已知的那些星星里,除了母星地球外最让我们人类向往的,恐怕就属火星。
现实不如愿,不如去小说的世界看看?要知道早在荷兰Mars One团队提出探索火星以来,那些脑子里装满天马行空想法的小说家们,就已经为我们的火星生活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蓝图。
就让我们先从下面五本与火星移民有关的虚构、非虚构作品,发现一些有关人类与火星之间的更多可能吧
假以时日,也许我们必将在火星上见也说不定咯。
积极进取的生存指南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How We’ll Live on Mars)
作者:Stephen L. Petranek
译者:赵敏
这不是科幻小说。找到水源、搭建能隔绝外界恶劣环境的建筑......针对这些首次登上火星的人类的必要任务,作者Stephen Petranek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一件事情顺利,无法找到充足的水源、太阳辐射造成的影响远高于预期,或是其中一艘太空船降落时严重损毁,这些太空人就只能等适合的发射时段,踏上漫长的返回地球之旅。相反地,如果一切照计划顺利进行,他们就能在火星上待下来。”
Stephen Petranek,曾是全世界最大的科学杂志Discover的总编辑、《时代》杂志的科学资深编辑,Weider History Group旗下十份历史杂志集团的总编辑。登陆火星对他来说,是人类的伟大创举:“首度踏上似乎无生命星球、离家4亿公里的4位火星太空人面临的处境,跟过去突破人类极限、登上高山之巅、横越大洋创造新生活的其他探险者一样。不过这些太空人与前人的共通点仅只于此,征服另一个星球,在各种意义上都比以往任何在地球上的探险更为重要。这些人能够登上火星,是人类智慧的最大成就。”
黑暗的过去与时间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