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这位最年轻获诺奖的作家吉卜林,请来这里报到 | 悦读
在西方知识界流行一种游戏,叫“我没读过......”,每个人大胆告诉对方自己没读过什么名著,而这往往会让对方感到惊讶于如此知名的书都没读过。
今天介绍的这位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42岁便获奖的英国作家吉卜林。或许是他成名过早,或许是他当年的创作在今天看来有些陈旧,他属于19世纪,并未留下太多影像和媒体资料;同样是写印度经历,远没有另一位诺奖作家奈保尔被大众所熟知。前几年他突然重现媒体报道还是因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墓志铭选用了他的一首短诗《如果》。
最近他几部代表作品出了中文新版,让我们重新阅读一下这位久远又具争议的作家。
吉卜林于1865年12月30日出生在当时英属印度的孟买,他出生的屋子至今还坐落在孟买英国艺术学校校园内。他的父亲和母亲婚后搬往印度,被Rudyard湖区的美丽所震撼,所以当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们在命名他时引用它。
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吉卜林开始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周游印度各地,并要求为报纸撰写短篇小说。仅在1886年11月18日至1887年6月期间,他为公报创作了大约39个故事,被合称为“平原故事”。但是吉卜林并没有满足,在1888年,他出版了《山中的平凡故事》《三个士兵》《加兹比一家的故事》等6部短篇小说集,共有41个故事。
此时,吉卜林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最终他决定动身前往英国的文学中心——伦敦。1889年3月,他离开印度,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始了美国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在纽约与马克·吐温见面,两个人共同讨论文学创作。之后,吉卜林横跨大西洋,抵达伦敦。
1895年的吉卜林 登上《时代》周刊
婚后不久,吉卜林开始专注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在1894年和1895年陆续出版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这两本书为吉卜林赢得了大量的名誉,也成为儿童读物的经典之作。
在20世纪初的10年间,吉卜林在文学上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并在1907年,“以观察入微、思想新颖、气势雄浑和叙述卓越见长”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6年1月18日,吉卜林因病去世。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坦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其坟墓置于狄更斯和哈代坟墓的旁边。
孩子最喜欢的《丛林之书》
作者:[英] 吉卜林
译者:张新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年 2 月
少年时代尝读《丛林之书》,勇敢的獴和狼孩毛格利以及椰树绿荫下打盹的水牛、甘甜的和风和温暖的日光拥裹中的热带风物,在幼小脑海中留下鲜明印象。
——芥川龙之介
《丛林之书》畅销百年,以其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对勇敢、真诚和爱的生动刻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故事主要讲述了在印度的丛林里,一个人类婴儿在老虎谢尔可汗的攻击中与父母失散。他被狼群收养,成为狼孩毛格利,棕熊巴鲁教他丛林法律,黑豹巴赫拉与狼群的兄弟们伴他成长。长大的毛格利学会了各种动物的语言以及生存的本领,面对虎视眈眈的谢尔可汗,毛格利展开了他的复仇计划。除了毛格利的故事之外,还有勇敢的白海豹寻找传说中的岛屿的故事,英勇的獴打败眼镜蛇守护家园的故事……篇篇故事都拥有生动的情节与丰富的想象力。
本书被改编成迪斯尼动画《奇幻森林》(2016)
当年他去瑞典领取诺奖时,斯德哥尔摩附近各小学的儿童们组成了一个代表队,到他住的酒店向他致敬。一位小朋友向他要一本英文的《丛林之书》,回到英国后,他立即寄出了这本书,并在书上写着:“向小朋友做的许诺必须兑现。”
该书译者、评论家张新颖如此评价道:
不是为了去重复诸多作家、诗人及各类著名人物(W. H.奥登、T. S.艾略特、乔治·奥威尔、葛兰西、博尔赫斯,等等)在吉卜林作品里获得的各类体验,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乐趣,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去感受吉卜林所创造的动物世界的魅力,为了我们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为了我们自己在成年和老年时重新回忆起童年、少年、青年,请打开——丛林——这部无穷的书。
《吉姆》,为成人讲述一个信仰与成长故事
[英]吉卜林/著
耿晓谕、张伟红/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吉姆》为吉卜林另一部代表作品,小说缘起于吉卜林自己在印度的童年生活经历。孤儿吉姆是一个驻印爱尔兰士兵的孩子,机智调皮,人称“世人之友”。吉姆遇到一位喇嘛,执意寻找传说中可以治病洗罪、摆脱轮回的“箭河”。吉姆成为喇嘛的弟子,踏上寻找“箭河”的旅程,而印度各个阶层、各种民族的人也汇聚在这条寻找之路上。同时,吉姆因其特殊身世被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间谍,参与了波澜壮阔的“大游戏”。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在授予吉卜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中称:“吉卜林有哈特那种对流浪生涯多彩多姿的常识;有笛福那种描写细节务求真实,用字遣词务求正确的作风;他有狄更斯那种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和描写人的小动作的风趣感,可是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吉姆》对于东方风情的生动描绘、对于不同阶层人物面貌的准确刻画,使其一直为现代东方学研究者热衷分析的经典文本。
《吉姆》作为吉卜林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入选了世界百大经典英文小说,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其杰出的叙事与高超的文学性备受后世推崇,小说《英国病人》对于《吉姆》的引用更是成为其点睛之笔。
精彩选读
他把市政府的禁令当作耳旁风,骑在赞赞玛大炮上。铸于砖台之上的这尊大炮正对着古老的阿杰布格尔——拉合尔博物馆,当地人叫它奇异屋。谁拥有了赞赞玛这条“喷火龙”,谁便拥有了旁遮普,这个绿青铜色的物件总是征服者的第一个战利品。
吉姆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他刚刚把拉拉·迪那那斯的儿子从炮耳上踢下去,因为是英国人控制着旁遮普,而吉姆正是英国人。尽管由于太阳的曝晒,他的皮肤像当地人一样黑;尽管他更喜欢说土语,说起母语来却磕磕绊绊;尽管他与那些常在市井玩耍的小男孩完全平等相处,但吉姆毕竟是白人,是最穷的白人中的一员。照看吉姆的那个混血女人(她在出租马车集散的广场旁开了家经营二手家具的商店做幌子,以掩饰她吸食鸦片的真相)告诉传教士们说,她是吉姆的姨妈。吉姆的妈妈曾在一个上校家里做育婴保姆,后来嫁给了爱尔兰小牛团的年轻的旗手吉姆保尔·奥哈拉。奥哈拉后来在信德、旁遮普和德里的铁路线上工作,所以当他的那个团回归故乡时,他并没有跟着回去。
吉姆的妈妈在菲罗兹布尔地区死于霍乱之后,奥哈拉开始酗酒,带着他那目光锐利的三岁的儿子在铁路线上游荡。一些社团和牧师很为那孩子担心,想抓住奥哈拉,但他总能逃脱。后来他便遇到了那个抽鸦片的女人,并且染上了她的恶习,最终像所有贫困的白人一样死在印度。他留下的遗产仅仅是三份文书,其一他称之为“不可更改”,因为这几个字就写在他的签名下面,另一份是他自己的退伍证书,第三份是吉姆的出生证明。他以前常常说——尤其在他沉醉于吸食鸦片的时候,说这几样东西最终会成就小吉姆保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和吉姆分开。他说这几份文书拥有巨大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博物馆后面那座蓝白两色的大屋子贾都格尔里的人才有的——当地人称共济会的屋子为魔屋。他说这一切最终会得以证明。人们会在象征美与力量的巨柱共济会成员证书上绘有所罗门圣殿及其门口的巨柱之间欢迎吉姆,率领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的上校会亲自照顾吉姆——理应比他的父亲过得更好的小吉姆。信奉绿地红牛的九百个顶呱呱的精灵会照料吉姆,只要他们还没有忘记奥哈拉,在菲罗兹布尔铁路线上做领班的可怜的奥哈拉。说完这些,他便卧在阳台那张用灯芯草编织的破椅子上痛苦地抽泣。他去世后,那女人便把几份文书缝在一个护身符里,挂在吉姆的脖子上。
“总有一天,”她还模糊地记得奥哈拉的预言,“会来一头健壮的绿地红牛,骑着高头大马的上校,还有——”她下意识地说起了英语,“九百个精灵。”
“啊,”吉姆说,“我记着呢。一头红牛和骑马的上校会来,但我父亲说,首先会来两个人为这些事做准备。我父亲说,他们都是这么做的。人们施展魔法的时候也是这么做。”
如果这女人把吉姆连同那几份文书送到当地的贾都格尔,那么吉姆一定会被接到省收容站,然后再被送到位于山区的共济会孤儿院。但是她并不相信那些共济会员。吉姆也有自己的主意。当他到了行事鲁莽的年龄,他便已经学会了如何避开传教士以及那些表情严肃的白人,这些人见到他总问他是谁,做过什么等等。因为吉姆的确没有做过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吉姆对有着高大城墙的拉合尔城非常熟悉,尤其是从德里门拉合尔城的西北方向的城门,他与那些生活怪异得连伟大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都梦想不到的人关系密切,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像《天方夜谭》里描述的一样充满了野性。只是传教士们和那些慈善团体的老爷们体味不到这种生活的妙趣。他身边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世人之友”。他身体轻巧,不引人注目,所以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在拥挤的房顶上帮一些穿着入时的时髦的年轻人做事。当然,他知道这是不正当的事,他知道得很多,他打会说话起便已知晓了世间所有的罪恶——他喜欢的只是这游戏本身——偷偷摸摸地翻沟渠、越小巷,顺着水管往房上爬,偷窥平坦房顶上的女人,偷听她们说话,在闷热漆黑的夜晚从一个房顶仓促地奔到另一个房顶。还有那些圣者,那些满身是灰的托钵僧们,他们通常待在河边树下的圣坛边。吉姆与这些人也很熟识。他在他们乞讨回来时迎接他们,而且,如果没有旁人在场的话,他也会吃他们碗里的食物。那个照看他的女人,眼里噙着泪水,坚持要他像欧洲人一样着装,穿长裤和衬衫,外加一顶破帽子。吉姆倒是觉得,在办某些事情时,还是穿印度教徒或伊斯兰教徒的衣服更方便些。有一个时髦的年轻男子——他在地震之夜被人发现死在一口井里——曾经给过他一套印度教徒的服装,是那种低种姓的街头男孩穿的衣服。吉姆把它藏在旁遮普高等法院附近的尼拉·拉姆木料场里——那些芳香的雪松经由拉里河运来,在这里晾干。轮到有事可做或者嬉闹时,吉姆便穿上这套衣服,比如跟在结婚的队伍后面叫嚷,或者在印度教节日里大呼小叫,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才精疲力竭地返回。有时家里有吃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没有,这时吉姆便去找他当地的朋友,跟他们一起吃。
此刻,吉姆脚后跟磕着赞赞玛大炮,正与小科塔·拉尔和糖果店老板的儿子阿卜杜拉玩城堡大王的游戏。他们冲在博物馆门口看管鞋子的警察骂脏话。那个大块头的旁遮普人也不生气,咧嘴笑笑。他认识吉姆已经很久了。那个用羊皮袋往路面洒水的人,还有整天弯着腰做包装箱的博物馆的木匠贾瓦尔·辛格,他们都认识吉姆。目之所及的人们,没有不认识吉姆的。当然,除了那些匆匆忙忙来奇异屋观看本省及外地工艺品的农民。
2018文学周历已在我们微店中上架,
订阅2018《文学报》还有周边赠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