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8的神作造假,但不该一棍子打死BBC的纪录片_纪录片天堂1
本文标签:
看到鳄鱼流眼泪,人类以为它发生了什么伤心事儿,其实那只是人家为了适应陆地环境,用泪水润滑眼睛罢了。
如果你要「绝对真实」,就架一台相机在野外,24 小时直播,没有剪辑,没有打光,也没有背景音乐。
但,主持人Will Millard 发现不对劲,这里不像有人日常生活的模样。
评论区也被抗议者攻陷。
甚至有人开骂文艺逼,火药味很重了。
描述这群人建造新房子,直击整个家族的乔迁之喜。
要说,这还不是孤例。
三个镜头发生在不同时空,但剪辑师将其放到一起,就营造出富有戏剧感的冲突。
不过,香玉倾向于认为,树屋造假并不是《人类星球》整个团队的预谋,很有可能是分集导演自己搞出的幺蛾子。
「摆拍」在世界是被允许的,因为并不等于「绝对真实」。
BBC 在新闻稿里也强调了这个事件出现之后,会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拍摄标准培训。
结果呢,观赏性极低。
所以为了迎合人类的认知方式,剪辑师们需要对素材进行重新整合。
《冰冻星球》里的小北极熊是在动物园拍摄的。
也就是说,摄影师联合科罗威人,一起愚弄了观众掏腰包。
片长8 小时5 分钟,内容仅为纽约市帝国大厦于8 小时内的变化,无删减任何电影情节。
偏偏这一次不能忍,为什么?
小袋鼠缩回妈妈育儿袋里(也许只是因为当时怕冷)。
人类怎么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共鸣?
依靠现代的交通工具,年轻一代已经不太需要雪屋,但为了传承文化,老人还是决定带着儿女们练练手。
树屋事件的恶劣,在于故意模糊了「现在事实」和「过去事实」两个概念。
9.8 的顶级口碑大片《人类星球》,如今跌落神坛。
鳄鱼哭≠伤心。
不过,就算这次事件之后,香玉以后还是会选择看BBC的纪录片。
问题不出在「摆拍」,而是「造假」。
为了营造猎奇感,故意隐瞒部分真相。
网友纷纷跑到上怒刷一星,,《人类星球》瞬间掉了0.1 分。
随后,BBC 官方委婉承认了,说原片这段描述「不准确」,确实违反了BBC 的拍摄准则。
旅游业。
豆瓣评分也是。。。一言难尽。。。
(幕后花絮显示出很多地面建造的房屋) 早前BBC 也被爆出造假新闻。 《巴塔哥尼亚:地球秘密乐园》里,闪电和火山爆发场景是电脑合成的。 播出后会有什么后果? No fake at all.
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异于人类。
两只强壮的袋鼠斗殴。
很多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默认了这种拍摄模式很多年了。
你说气不气?
BBC 让诱导观众相信,这群新几内亚的原始人部落,如今真的还生活在树梢上。
科罗威人部落目前正在依靠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树屋,吸引游客。
但以上,都没有这次引发这么强烈的公众愤怒。
你有没有发现,这次事件发酵的两个关键点:BBC 自揭短处并随后承认,都是BBC 在自打脸。
为了夺取观众的吸引力,每8 分钟就要切换一个故事主体,维持新鲜,推进高潮,生发出意义和共鸣。
同样也是《人类星球》,第2 集里,蒙古人去追捕咬伤羊群的野狼,其实是动物园里驯化的「家狼」。
但这集的导演就明确交代了,这不是因纽特人的日常。
把不相关的素材进行拼贴剪辑,构成一幕幕生死大战的英雄故事,这是纪录片的常用手法。
而且造假对象偏偏是「人」。
BBC 亲口承认纪录片造假。
老人小孩妇女宠物,都纷纷爬到树屋上,一起烧火做饭,观众误以为这是部落的日常生活。
BBC 2 台的另一档新节目《我与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重新造访《人类星球》里曾经出现过的科罗威人部落,他们把房子建在几十米高的树梢上,彪悍至极。
如果BBC 自个儿不说,估计观众们也不会知晓整个事件原委,旅游的时候就傻傻交智商税吧。
比如以下三个镜头:
树屋是为了配合拍摄《人类星球》特意搭建的,不是家。
消息一出,微博上炸了锅。
所以才会有人说,BBC 的纪录片,比好莱坞大片还好看。
以冰块为材料,很短的时间内建造一幢室内温度16 摄氏度的屋子。
为什么?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
就冲这一点,香玉还是愿意再给BBC 一次机会。
毕竟,它给了我那么多重新看待这个地球的方式啊。
Will Millard 直接说「这TM 整个就是一个骗局啊」。
展示肌肉的袋鼠(也许只是因为更好观察远方)。
除了树屋以外,第3 集的因纽特人建造的雪屋也很神奇。
首映时到场200 多名观众在开演半小时后纷纷走光。
它有自我纠错的机制,以及改正的勇气。
一个人都会犯错,何况是一个巨大的电视集团呢。
就有人做过类似的片子。
纪录片,也是要「故事感」的。
这几天爆出了一个大丑闻——
追问下,当地人说了实话,10 多年前,科罗威人早都搬进了地面村庄生活。
最狗血的是,爆料者是BBC 自家人。
靠剪辑。
但这次树屋事件不同,拍摄对象不是动物,而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