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最大的资本,是骨子里的教养
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潇君
文 |炉叔
教养是一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
下班的路上,接到了表妹的电话。表妹刚上大一,平常有事没事爱和我聊聊。今天接起电话的那一刻,就感觉到她情绪不高。百般追问下,她才说出最近的困惑。
在表妹给我打电话前的一个小时,她不小心被剪刀扎到了手。过程是,室友还她剪刀时把尖的那一头对准了她,而她没注意就扎到了自己,不过也没受什么伤。
由这一件事,表妹又说了些别的事。
她睡觉浅,有些稍微大点的动静,必定会醒,而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但室友每次做事动静比较大,看视频喜欢公放,这让她很困扰。但又是相处没多久的室友,不好意思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每一件事看起来似乎都不算是什么大事,但表妹心里过不去,她觉得这一切打破了她内心的秩序。在她心里,递给别人剪刀时尖头朝向自己,在别人休息时保持安静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日常行为。
可是现在,她有些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怀疑自己,这样评价要求别人是不是自己错了。
我也是万万没想到,一把剪刀,竟然在她心里产生了这么多的弯弯绕绕的想法。
但这也让我想起微博上曾经有个热帖: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对方很有教养?高票答案之一的便是:递给别人剪刀时,尖头永远朝向自己。
我们常说教养,究竟什么是教养呢?
我本以为只是手机铃声,还想吐槽一下怎么还不关掉。然而万万没想到,是有位女士在用手机给她年纪还小的儿子放动画片。
坐在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非常客气地请她把手机关掉,或者带着孩子出影厅再看。然而女士态度非常强硬:“我掏了钱来看电影,你凭啥让我出去。”
故事的结尾,大概是此起彼伏关掉手机的话语让那位女士面子挂不住,带着孩子匆匆走出了影厅。
在电影院内不大声交谈,不讲电话,带走自己制造的垃圾这些本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则,如今做到这些已经是能被称道的事。
我们常常标榜自己是自由的个体,有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享受生活,却忘记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身处这个社会,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自由。
而这自由的边界,是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其实,懂得在一定的场合做有分寸的事,就是一种教养。
又想起了前段时间,武大樱花事件。每年武大樱花绽放的时节,总是能吸引大批游客前去观赏,社交圈溢满了对樱花的赞美之词。
但一则关于“武大的樱花树被摇,武大学生很愤怒却被怒怼”的话题也引起热议。
武大的樱花树成为了“教养”的检验器。
事情缘于一名男子为了拍照效果疯狂地摇动树干,想制造一场“樱花雨”,随行者也都在旁起哄叫好。
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却忽视了在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下,樱花的花期会提前结束,很多游客便失去了看到繁盛的樱花的机会,不免有些自私。
其实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年樱花季都会在武大校园发生。赏樱本是一件浪漫有情调的事情,却因为这些行为而变得丑陋不堪。
你想融入那一片美景,留下的却是你的丑态。
美好的事物谁不喜欢呢,但喜欢不是肆意妄为的借口,学会克制,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真正的教养,是在公共场合懂得分寸和克制。
有一次下班回家的途中,在地铁站看到一个姑娘,下楼梯时不慎扭到了脚,就地小声地哭了出来。来往的行人不时侧目,甚至说出一些不好的言语,“大庭广众地哭多丢人啊影响市容”。
但没有人想过,是不是脚部钻心的痛逼出了这位姑娘的眼泪,是不是她最近经历了什么不好的遭遇。
我没有立场去安慰,只上前递了一张纸巾。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他人,以己度人,妄下断言。可是,又哪来的资格呢?
有时候想想生活本就不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楚和不甘,最不应该做的便是自以为是地去评判他人。
想起有段时间刷屏的一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