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玩起了直播,我们还会进剧院看戏吗?| 文化观察
今天,我们还会进剧院看戏吗?
2009年6月,英国国家剧院以海伦·米伦主演的《费德尔》拉开了高清同步直播的帷幕,在剧院演出同时,英国两百余家电影院同步直播了这一次演出。
如今,这一被命名为NTLive(NationalTheatreLive)的项目已走遍世界,超过1000家电影院、剧场,超过500万人次的观众通过银幕观看了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高清戏剧直播或录像,NTLive也成为了英国国家剧院的标志性品牌。
实际上,NTLive并非第一家做艺术直播的剧院,从2006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尝试在电影院直播后,英、美、俄、日等各地的歌剧院、芭蕾舞团、乐团、剧院都纷纷开始加入高清直播的队伍,通过影院观看的观众人次很快就超过了现场看戏的人次。
这已经成为一种很让戏剧人产生危机感的形式。一方面,这样的推广看起来销路广阔,但实际上又有一些“粉丝电影”的属性,很多观众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在看什么戏,而更在意自己喜欢的明星的高清特写镜头。另一方面,尽管是多机位拍摄,银幕可以比坐在剧场里看得更加清晰,但一些特写也让观众无法观看被摄像机“切去”的部分,而那可能也是舞台上精彩的组成。这是电影的剪切与拼贴手法,却又因为不如电影精致流畅的编排而处于电影不像电影、戏剧不像戏剧、直播也不是直播的尴尬处境。
NTLive广泛邀请知名年轻演员参与,比如大众熟悉的“夏洛克”和“抖森”
其实,舞台艺术最重要的“现场性”,就在于舞台上每一个瞬间流逝的同步性与不可复制。演员说话的同时,舞台上没有台词的演员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NTLive在很多这样的情形下做出了取舍——放大正在讲话的演员的动作,或者强调某个比较“重要”的小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取舍是一种看戏的入门教程,时而全景镜头让观众把握整个舞台的情势,时而特写让他们看清每一个演员的微表情,通过镜头的引导,让观众找到剧中最“精华”的部分,不会错过每一个核心细节。但当观众以为自己置身于现场时,镜头的突然切换又会把他们拉回到银幕前的座位上,一种近距离看戏的快感和时不时被拉出现场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矛盾的情绪会一直伴随到演出结束。
笔者最近看的一场放映的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裘力斯凯撒》,效果就并不很让人满意。比如,剧中有大量布鲁托斯与卡西乌斯两人对话,镜头便常常聚焦在两人的面部特写上,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疲惫,银幕之大让和观众一样比例的人变成一两层楼高,特别是军营争吵的一场,咆哮式的交谈让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两人脖子上暴出的青筋,演员情绪非常投入,但似乎也没有非常打动人。正是这一场戏,莎士比亚想塑造的布鲁托斯是一个对朋友诚恳,对妻子深情和对下人仁厚,有着高贵品格的君子,无奈放映效果并不如人意。
撇开这些由于录制带来的负面因素,这出戏依然是难得的佳作,特别是在演出前,剧院请到罗马史的研究专家向观众介绍背景,指出历史上的布鲁托斯是一个会放高利贷的政治家。这既表明了剧院对于人物的解读态度,也成为让观众对剧中人物有更立体思考的画外音。
在现阶段,NTLive与此类高清直播戏剧让更多不熟悉剧场、不曾看过或很少看到世界级舞台表演的观众直接且较为频繁地接触到当今剧场艺术的顶尖水平,这样普及性、教育性的传播可以直观地让观众自己分辨出什么是“好”,而这样的好不仅仅是“巨星效应”或者“经典效应”带来的,更是英国国家剧院自身传承的实力与自信带来的。虽然,不容置疑的是,影视巨星的加盟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我相信,不论是一开始单纯为了看“卷福”“抖森”“超凡蜘蛛侠”“甘道夫”的影迷,还是久仰剧目大名而未能亲临现场看戏的戏迷,在银幕上看到一出出质量上乘、画面清晰的剧作,大部分观众都会被如同亲临现场的Live转播折服。
但这终究是一个阶段性的实验,戏剧艺术的魅力还是根植于现场的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互动中。现场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灯光的聚散、舞台装置的开阖,都是真实的能量释放,这些东西也许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而台下的每一个呼吸,甚至偶然的一个喷嚏,一个起身或鼓掌,也会为每一次现场带来不一样的交互,而这些元素在录制过程中会被当做杂音、当做不完美的元素剔除,因为录像一旦生成,就会变成不可动摇的文献、资料,一次“偶然”的表演会变成以一当百的历史记录,并广泛传播。
按照Live最初的理念,与实际剧场演出同步的直播也应该是一次性的,现在变成像电影院线排片一样的多场次放映,Live性质已经完全改变。当直播变成转播、重播时,它已经变成一个录像,变成一个“新鲜”的资料。对于观众和研究者来说,这的确让人兴奋,但这种兴奋能持续多久?NTLive从出现至今已经九年,在这九年间,世界各地的艺术交流频率以令人欣喜的速度增长着,在这种情况下,若现场与录制视频同期上演,观众会作何选择?九年前的问卷调查中,90%的观众选择去影院看《费德尔》,是因为买不到现场戏票的妥协,但到现在,观众更愿意去剧场感受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1998年,录制成DVD的音乐剧《猫》一度被观众们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但即便看了很多遍录像,在这一经典版本上演的20年后,当《猫》再度来上海巡演时,很多人还是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走进剧场,好好感受现场的每一次律动。哪怕买不到最好的位置,哪怕看不清每一个演员的表情,没关系,这都是你亲眼所见、独一无二的版本,不可复制也无法忘怀——它永远不会被录像取代。正如“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名字所言,项目最终试图让你体验的,就是身临现场的感觉,而这种现场感永远无法被虚拟填补。所以,正如一百多年前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言:“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
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