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文 |温伯陵 · 主播| 夏萌
来源:温乎(ID: wenhu491001)
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高句丽。
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
现在,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
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
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
因为工作勤恳,老杜被擢升,前往四川担任县令。
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的日子。
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满含深情的说:“老杜,去了四川少吃点火锅,那里的笋不错,记得给我寄点过来。”
老杜依依不舍的看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嗯,知道了。你在长安小心点,别太张扬了。”
王勃满不在乎地点点头。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
这次也不例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
它能与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1400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王勃是个神童。
而培养出这位神童的王家,更是传奇。
在隋末乱世之中,有个美丽的地方叫白牛溪。
每天清晨,在清澈的水边、碧绿的草地上,王通都正襟危坐着,跟弟子们讲述学问。
做为王勃的爷爷,你或许以为他也是一位大诗人?
实际上,他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先生,诲人不倦。
他的学生不多,有这么几个人: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宰相——中书令;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他还有个侄子叫杜如晦。
王勃的叔爷爷王绩,恰恰与哥哥相反。
他11岁的时候,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因为写出了风靡文坛的《野望》,一跃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王度,在20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妥妥的神童一枚。
王勃,更是将家族的优秀基因发挥到了极致。
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
这就好比,今天有个9岁的小学生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提笔写下了批判《相对论》的文章,并公之于众,你说厉不厉害?
这么厉害的少年神童,让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逢人就夸:“我们邻居的儿子,太厉害了......”
就这样,王勃的开挂人生在大唐帝国发出闪耀的光芒。
664年,15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写信,直截了当的说了对时局的看法:“打下那么多的土地,根本没什么用啊......”
宰相一看,神童啊,立马向朝廷写推荐信。
666年,17岁的王勃直接给唐高宗写信,送上了自己新写的文章《乾元殿颂》,被授予“朝散郎”一职,由此出仕。
当多数人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王勃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俯视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