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的契诃夫”威廉·特雷弗遗作《最后的故事》出版|5月环球
每个月
我们都会纵览全球文学期刊封面话题,
遴选有趣而广博的介绍给大家。
5月,短篇小说大师
威廉·特雷弗遗作面世了。
《纽约时报》
威廉·特雷弗遗作出版
2016年,威廉·特雷弗逝世,享年88岁。和菲利普·罗斯这样在晚年封笔的作家不同,这位被誉为“爱尔兰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师,在最后的时光里依然创作了一篇篇动人的作品。《最后的故事》(LastStories)收录了特雷弗在生命最后十年里完成的十部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简洁而平静,用孤独的语调讲述着人性。特雷弗总是让女性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最后的故事》也不例外:年轻的女孩以为母亲早已过世,却突然发现她还好好活着;钢琴老师发现学生偷自己的东西,但因为学生弹奏的美妙音乐而选择原谅……在他的故事里,死亡还是一如既往地常见,转折依旧出乎意料地到来,但这一次,特雷弗比以往更为平和、温柔。
《巴黎评论》
专访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
2014年,81岁的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获得了西班牙语世界最高的文学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奖的墨西哥女性。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波尼亚托夫斯卡这个名字依旧陌生。她出生于巴黎,来自没落贵族家庭,却一直在讲述底层墨西哥人的故事。在她笔下,处于社会边缘的墨西哥人是永恒的主角。波尼亚托夫斯卡认为,女性和贫困人口加在一起,就占了墨西哥总人数的大半部分,这个群体值得被书写。如今她已经85岁了,但依然在演讲,在写新闻报道,还在撰写波兰最后一位国王的传记——这位国王的弟弟是她的祖先。
《卫报》
聚焦欧洲新作
从《龙纹身的女孩》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欧洲文学在英美越来越畅销。布克国际文学奖主席认为,欧洲大陆的作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会带来不同的写作方式。本期《卫报》为读者挑选了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等国的新作,其中,法国作家盖尔·费伊最受关注。盖尔·费伊出生于布隆迪,13岁时,他亲眼目睹内战,恐惧让他写下了第一首诗。来到法国后,他依然被战后的创伤所困扰,也面临着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他的第一部小说就成为畅销书,这部作品的灵感正来源于巴黎恐怖袭击。
《文学评论》
超现实主义之旅
超现实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起初,它并不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而是一股思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战后世界的反叛。和印象派、立体派不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不会听从某一套视觉上的规则,而是遵循哲学层面的标准,从无意识中工作,用最黑暗、最不合理的想法来进行创作。现年89岁的德斯蒙德·莫里斯是“世界上最后一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曾创作过两千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在他的新作《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LivesoftheSurrealists)中,35位知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人生被一一展现,他们的爱情故事、性格怪癖和工作习惯都是如此不同,而德斯蒙德·莫里斯就像是当代的乔尔乔·瓦萨里,记录了一整个时代的艺术风潮。
《字花》
亲缘的模样
家中最愉快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独自画画时听见母亲的炒菜声、知道父亲在随时可以触及的地方,兄弟各自做着比打架更有趣的事,可能就是最愉快的。一家人的幸福,可以由几条协调完美的平行线组成,每个成员在各自的角落里感受隔空的亲密。父母子女一场,因亲缘而起的快乐与哀愁有千百种模样,本期《字花》邀请不同世代的人,来描述家里最愉快的一天,展现他们对幸福家庭的不同诠释。已为人母的诗人洪晓闲,分享了她从女儿和母亲中学到的态度;作为父亲,董启章在《星之孩子》中表达了他多年来试图理解儿子的用心;作家张婉雯则在《无心睡眠》一文中述说了母女关系中照顾者角色的转换。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