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座谈会
原标题: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座谈会
清华新闻网5月25日电(记者 高原 学生记者 万宁宁)5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与获奖教师结合学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聚焦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主持。党办校办主任向波涛、政策研究室主任张佐、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参加座谈。
陈旭在座谈会上讲话 记者 张帆 摄
陈旭首先代表学校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奖教师表示祝贺与感谢,对教师们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表示肯定。
围绕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陈旭指出,一是要发挥教学活动主渠道作用。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要正确认识“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相互促进的关系,价值塑造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要以教学活动为抓手和落脚点,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加强时代感和互动性,不断促进比较与交流,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二是要发挥任课教师主力军作用。广大一线教师是实现“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主力军,教师们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与品德修养,敢于在教风、学风上从严要求,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通过每位教师的工作状态、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是要发挥育人体系全方位作用。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努力建设高水平育人体系,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
陈旭进一步提出,要以学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为契机,深刻阐述“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内涵并在教师中进一步形成共识,使其内化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践行;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集智聚力,开展好教师培训和各方面保障工作;要发挥各个院系和教学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进一步展开专题研讨、发掘典型、创新举措、取得实效。
杨斌在座谈中表示,这次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的评比周期恰好与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周期吻合,很多获奖成果直接体现了在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杨斌简单回顾了“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后表示,“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与清华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干粮与猎枪”教学理论等清华大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人才培养理念。杨斌认为,“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具有全息性的特点,要具体落实在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每一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生动具体地贯穿于课程、实践与教材之中,“三位一体”不仅体现在学术内容,更体现在教师授课及日常相处过程中带给学生的影响和启发。
参会教师围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畅谈感受 记者 张帆 摄
座谈会上,训练中心教授李双寿、学生处讲师邴浩、体育部教授赵青、物理系副教授王合英、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机械系教授田凌、电子系副教授谷源涛、土木系教授方东平、水利系教授张丙印、建筑学院副教授王英、人文学院教授圣凯等11位来自不同院系及部处的获奖教师代表结合各具特色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分享。与会教师先后就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创新人才培养、全方位体育教育体系、创新型实验教学、精品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联合毕业设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教学成果进行了讨论,共同探讨“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如何更好地有效落实。
座谈会现场 记者 张帆 摄
在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清华大学共有43项成果获得奖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3项,充分体现了学校综合改革及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果,以及“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富而全面的体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成果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类。 本次评选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619 项,其中特等奖 9 项,一等奖 256 项,二等奖 354 项。
■如何有效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他们如是说
成果名称:“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的创建
成果完成人:杨斌、史宗恺、孙宏斌、邴浩、李双寿、 付志勇、余潇潇、顾学雍、杨建新、邓焱
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是树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有力“抓手”。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彻底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革新课程组织方式和内容体系,为学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当好他们的“教练”,为他们提供有效支持。我们一方面要“顶天”,围绕“智能制造”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聚合相关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打造跨学科、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另一方面也要“立地”,围绕产业和教育技术发展做好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成果名称:构建全程、全方位因材施教的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完成人:史宗恺、过勇、邴浩、孙宏斌、刘宇
校团委书记 邴浩:十多年来,在构建全程、全方位因材施教的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把“价值塑造”嵌入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鼓励同学们扎根中国土壤学术创新研究,加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培养自己挑战未知的勇气、学术自信和自觉,激发自主成长的持续动力。教师的使命感、尊严感与学生的内生力、自主性有机结合,这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动力。
成果名称:“育人至上 体魄与人格并重”——全方位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刘波、马新东、赵青、刘静民、胡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