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召开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座谈会(2)
体育部教授 赵青:基于对清华体育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 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强化“引导”和“督促”两条主线,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通过“4+2+2”的教学模式、坚持长跑传统、提出“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来实现清华体育教育的目标。“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对清华学生来说,在百余年的体育传统熏陶下,体育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一个落脚点。
成果名称:自由实验 乐学创新的研究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
成果完成人:王合英、孙文博、陈宜保、张慧云、陈宏、侯清润、茅卫红、张留碗
物理系副教授 王合英:实验课堂像舞台,而学生是演员。以前老师的角色像编导,写好剧本指挥学生怎么做、做哪些内容,规定学生在指定时间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但很难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自由实验”课实行全天开放、内容开放、项目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鼓励同学们自主探究,培养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相信这对他们将受益终身。
成果名称: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成果完成人:刘卫东、向勇、李山山、张悠慧、王生原
计算机系研究员 张悠慧: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近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在IT,尤其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得非常好,但是人才培养内容方面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具体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人才仍存在欠缺。因此,我们在课程价值塑造方面清楚地定义为培养具备有计算机系统能力、国家短缺的高素质人才。清华人要有责任和能力接受挑战。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围绕如何能体现系统能力的关键点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同时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中的定位,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使命与热情。
成果名称:为精品课程夯实基础——《 机械制图》精品教材建设
成果完成人:田凌、冯涓、 许纪旻、杨小庆
机械系教授田凌:教书育人和“三位一体”为什么觉得亲切?我今年正好从教30年,刚参加工作时,老教师告诉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清华从教的这30年,我一直觉得在教书育人的环境中成长。教书育人应该要融合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提出一些要求说你必须讲什么,这也是学生最期待的。老师个人的进步与成长对于“三位一体”的有效落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成果名称:信号与系统(第三版)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成果完成人:郑君里、谷源涛、应启珩、杨为理
电子系副教授 谷源涛:在授课和撰写教材的活动中,要把价值塑造不断具体化,加强对学生自信、自强精神的塑造。在知识培养方面,坚持兴趣引领、大道至简的培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时代气息的课程环节,激发学生潜力。
成果名称:构建土木工程国际化培养体系 造就国际工程建设领军人才
成果完成人:方东平、冯鹏、李萌、廖彬超、李小冬、石永久、郭红领、王强、刘洪玉、陆化普、 吴建平、施刚、纪晓东、陆新征、RogerFlanagan、杨赞、李楠、郑思齐、刘方
土木系教授 方东平:学校的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价值塑造同样非常重要。在价值塑造上,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应该树立全校育人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概念,要让学生在学校时就培养起良好的理想信念。
成果名称:打造精品资源 搭建交流平台 发挥土力学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完成人:张丙印、于玉贞、张建红、张建民、介玉新、胡黎明、吕禾、孙逊
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张丙印:土力学课程在清华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课程组的每位老师拥有一致共识,便是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多年来,课程形成了注重精讲多练、注重能力培养、面向工程实践、面向一流水准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理念,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在线教学功能的开发,积极创造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与经验,希望能为国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贡献力量。
成果名称:以多校联合毕业设计为平台 提高城乡规划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成果完成人:吴唯佳、王英、黄鹤、刘宛、刘佳燕、唐燕、陈宇琳、孙诗萌、郭璐、周政旭、袁琳
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英:多校联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方式既能让老师、学生从中都所收获,也是清华规划面向业界的一扇窗口。清华建筑有着的学生平台高、视野广,但专业的精准度上还有所欠缺,因此要在教育环节上继续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责任感与使命感。
成果名称:哲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融合
成果完成人:王晓朝、黄裕生、圣凯、朱东华
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圣凯:就“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而言,哲学的一大功能便是价值塑造,其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性训练非常重要。在深入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既是付出者,也是收获者,很高兴看到有越老越多的理工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日渐增加。多年来,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师们在促进文理相长和通专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尝试,就是希望能将文理渗透的风格融入到师生的行动和气质中,筑就坚实的人生基础。
(摘编整理:高原 程曦 曲田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