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迈向素质教育新高地
厦门小学生在科技课上。
厦门,东海之滨崛起的一座幸福之城,享有“在厦门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的美誉。
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始终秉持“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攻坚突破,实现了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它以优美的风景,被赞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它以青春的活力,被誉为“创新创业之城”。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的教育同样抒写了成就与辉煌,一直为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这座城市的气质塑造增色添彩。
40年来,厦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让人民共享特区经济发展成果。2012年9月,全市332所公办学校和14个教学点率先在福建省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按照厦门教育“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省一级达标高中就学,厦门正快步行走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上。如今,在厦门,农村孩子可以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到相对优质均衡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宽敞的跑道上运动、在标准的音乐教室里上课、在多彩的美术课堂上放飞想象……
多年来,厦门在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不唯“分数论”,以非功利的自觉、持之以恒的精神破解一道道难题,素质教育在这里既扎扎实实又精彩闪亮。
破解“挤名校”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工作
6月29日,2018年厦门岛内小升初电脑派位在市教育局8楼举行,一万多名学生被随机分配进各个中学。整个派位过程持续不到半个小时,参与电脑派位工作的不仅有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公证处、监察部门的同志。在现场,焦急等待结果的家长认真盯着派位过程。派位结束后,盖上印章的结果马上被张贴在市教育局的公示栏上。
像这样的电脑派位,厦门从1998年开始坚持至今,从未间断。20年坚持“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小学毕业成绩不作为就读中学的依据,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摆脱了应试的压力。同时,奥数竞赛、作文比赛等奖项,在升学中都派不上用场。
这么多年的艰辛努力让厦门素质教育土壤有了优良的“墒情”,也为其开花结果铺下了厚厚的底子。厦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思窍说,厦门发展素质教育,没有轰轰烈烈的举措,靠的是坚持、是实实在在一点一点地落实抓牢。
厦门素质教育“墒情”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其中也经历了困惑,坚定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
地处经济特区,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政府也希望用教育的发展来为经济发展蓄势积能。然而,1998年前,厦门本地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充裕,当时万余名小学毕业生升学都盯着两所名校:厦门一中和双十中学。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要为上名校而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
由于生源被“掐尖”集中到名校,一些普通校的教师也没了干劲。“素质高的孩子都被名校招走了,还要我们和他们比考试成绩,这不合理。”这样的意见多次被反映到市教育局。
破解名校“掐尖”、百姓“挤名校”的困局,需要教育人用智慧来解题。为调动普通校教师积极性,让更多的学校都优质起来,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群众,市教育局的领导班子决定从生源均衡抓起。
1998年上半年,厦门对小学进行合理划片,初中学校按片区电脑随机派位招生,不再以小升初成绩来决定孩子读哪所学校,使生源得到重新配置,初中生源进一步均衡,极大调动了广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因为没有“掐尖”,一些传统的名校、重点校在中考中不再享有“霸主”地位,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速取得进步。厦门五中、厦门九中这些以前人们并不看好的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得到了家长认可。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回忆说,1998年进行电脑派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做的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阻力,当时心里也没底,“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在20年前,敢于尝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体现了厦门教育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与此同时,厦门办好每一所学校,农村孩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到相对优质均衡的教育。
在思明区莲前街道从事教育培训的张先生说,因为初中学校没有选拔学生的权力,小学生来培训奥数的人很少。相对其他城市,厦门小学生要轻松很多。
扭转“分数论”制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最近,厦门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是全市第三年开展此项活动。此次活动中,每个区抽取12所小学作为监测对象。值得一提的是,抽测的过程并没有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而是对学生学业、品德、身心、艺术、创造力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同时调查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等相关影响因素。
郭献文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的,所以评价也要全面,不能“唯分数论”。评价跟不上,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地。
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教育理念相对超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只会考高分的“读书虫”。
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要真正扭转“分数论”,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厦门决定从制度保障做起,随之采取的办法很多,但最有力度的是“两个减法”和“一个加法”。
取消补课和早读,做的是“减法”,减去学生过多在校学习的时间。早在2004年,厦门就取消了初中生假期补课。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上课、补课、辅导、考试和测验,把国家规定的休息时间还给学生。
“厦门学校取消早读了。”2013年1月,厦门出台《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文件除明确规定取消早读外,还要求一学期只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同时对作业总量及批改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做减法”在前,“指挥棒”在后,力求形成合力。2013年5月,厦门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完善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将以前每年一评的初中教学质量均衡奖改为3年一评,并明确提出违反“减负”规定的学校不具有均衡奖评比资格,学生的体育和艺术成绩也纳入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