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科研达人”获7项专利 教学生鸡蛋上雕刻
会“跑”到人面前的垃圾桶、宠物粪便自动清洁处理器、自动取蜜综合蜂箱……这些创意均来自90后青年教师杨棵瑞,在教学之余喜欢研究发明创造的他,因手握7项国家专利被称为“科研达人”,并在网络上走红。
“我从小就喜欢捣腾小玩意,小时候和小伙伴去废品厂玩,把一些废品拿出来,捣腾捣腾,就能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工作后,成为四川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杨棵瑞,继续带领着学生和同事一起研究新发明。
杨棵瑞和自己的国家专利证书。受访者供图
杨棵瑞还自创了一套“职业教育法”,即将职业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将课题与前沿科技、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服务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近日 ,他对澎湃新闻()说,“我们虽然只是遥远山区的一所专科学校,但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就尽量多做一点。”
如今,进入学校仅3年的杨棵瑞已是学校科研处的副处长、智能机器人办公室主任,他带队科研小组,兼管学校创新创业协会,正和哈工大合作研究“大数据+疫苗”项目。
手握7项国家专利
在垃圾桶上装好红外线雷达探头,识别到人手上的垃圾后,就乖乖地“跑”到你面前,让你方便投放……近日,杨棵瑞的新产品“会跑的智能垃圾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这已经是他的第7项国家专利。
谈起自己发明创造的经历,杨棵瑞总是忘不了小时候的废品场。“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去废品厂玩,那里就是我们的一个宝藏,我们把一些废品拿出来,捣腾捣腾,比如把挖掘机的抓手改到遥控车上面去,就能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那些年,杨棵瑞家中的电视机、影碟机,甚至是唯一的一辆二八杠自行车,都在他一次次地动手实践中“毁灭”或“新生”。
杨棵瑞在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谈起自己的“发明启蒙”,杨棵瑞认为离不开宽容的家庭教育,“拆影碟机啥的都是我经常干的事,但是我父母对我鼓捣这些还是很支持的。”在父母的默许下,杨棵瑞越发善于研究和思考,也开始动手做越来越多的东西,“越做越有激情”。
初中时,杨棵瑞就和小伙伴成功做出了一个自动钓鱼器。“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水池上面放一个铜片,如果鱼一拉它,它就触动开关了,然后通电,就给它绞回来,就实现自动钓鱼的功能。”
到了大学,在“培养一线工程师摇篮”的华东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杨棵瑞对创造的兴趣,彻底被激发了。“当时我学的是产业管理,科研项目比较多,而我们学校又有很完整的实验室、实训室,我们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科研爱好者一起探讨最新的技术、设备、材料等。”
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科技活动月讲座,这成为了杨棵瑞的发明课堂,“讲座活动一定会参加。”杨棵瑞和同学、老师一起做项目、搞科研,“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
毕业工作后的杨棵瑞,还是没有放弃发明的念头,生活中碰到感觉可以改进的地方,他就开始研究能不能发明一个新产品,“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就趁着下班,或者是周末来研究自己的发明。”
自创“职业教育法”
2015年,因家庭原因返乡就业的杨棵瑞,到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当时我们是新办院校,所有的设备都是很新的,一开班就设置了智能制造课程,也就是三维同创课程。”作为授课老师,杨棵瑞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好这门课,“我还记得我的老师曾说过,科技一定要加上人的感情,我就想在科技上加入文化。”
在课堂上,杨棵瑞会让学生们研究巴文化,然后把巴文化中的一些符号、图腾,用三维同创建模做出来,“前段时间我们还做了一个巴文化的吉祥物。”
这也是杨棵瑞自创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法”当中的一环。他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学校是职业学校,我就把我现在做的课题和前沿科技、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效益、社会服务联系在一起教。”在他看来,技术加上文化再加上人的情感,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贡献。
在对口支援阿坝州金川县河西乡木居里村时,杨棵瑞发现当地鸡蛋滞销,就在上实训课时,自己掏钱买了两箱鸡蛋,让学生们研究用数控设备来给鸡蛋进行雕刻。
杨棵瑞指导学生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我要求他们雕刻后鸡蛋不能破,这个对技术要求就很高了,要达到国家标准。但如果他们把技术掌握好了,咱们这门课也就掌握好了。我们工科跟文科不一样,实验就有失败,也允许你失败。”一堂课下来,杨棵瑞买的鸡蛋已经没有几个是完好无损的。
平时,为了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杨棵瑞经常会自己买一些实验材料来让学生研究,“有的老师会觉得我比较奇葩,觉得技术学院就要研究钢筋,但我觉得这样的话,他们就只能做一个工人、普工,而我希望能把我学生培养成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
这种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杨春凤还记得,自己刚刚进学校的时候,杨棵瑞就带他们一起去参加“话语巴山”研讨会,去了解巴文化。“在科研上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很多时候都忙得忘了时间,学校一般是5点半下班,但老师经常九十点钟还在办公室。”
杨春凤说:“杨老师立志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提笔能写、张口能讲、遇事能干’的人,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的。”
谈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杨棵瑞认为,这离不开对社会的责任感,“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人,就应该有一颗职业心,对社会负责,真真正正地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因此,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杨棵瑞很严肃,在他看来,国家每年有好多专利申请,但是成果转化的很少。“你光有专利,社会也不能开发。像我们有些专利,拿给企业、政府,形成了成果转换,那就能造福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棵瑞如是说。
杨棵瑞的科研项目,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工会副主席蒲秀琼告诉澎湃新闻,“我们也非常支持杨棵瑞多和学生交流,多带学生出去搞创新创业。”
虽然进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仅三年,但90后的杨棵瑞已经是学校科研处的副处长,带队科研小组,兼管着学校的创新创业协会,还和哈工大合作研究“大数据+疫苗”项目。在他看来,虽然自己所在的学校只是遥远山区的一所专科学校,“但对社会能做的事情我们就尽量多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