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苦中苦,我终于成为“人下人”
文 |槽值· 主播|常浩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小地方工厂招人,月薪4000元没人应聘,高档咖啡店月薪3000元就能轻松招到人,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了?”
回答中一片附和:一代不如一代,现在能吃苦的不多了;
现在的年轻人娇气着呢,要吃苦的工作给再多钱都不想干……
中国人向来讲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是,人生中有些没必要的“苦”,实在是不值得经历。
错误的吃苦观
误人误己
90后的父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当初就是这么苦过来的……”
在他们看来,吃苦是成功的必修课,“要想取得真经,必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孩子的生活若是甜过了头,就会全乱套。”
于是,有的父母明明能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依然生怕孩子“享了福”。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父母靠批发水果白手起家,经历过苦日子,终于有了现在的富足生活。
父母总是告诫他:“不要把福享到前面去了。”
他上大学后,暑期同学们去名企、大厂实习,他被父母叫回去卖西红柿。
他抗争了几次,父母坚持认为:“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有什么用,年轻人还是要多吃点苦好。”
为了“锻炼”他,父亲专门让他自己开车从所在的小县城到100公里外的市区里去摆摊,30多筐的西红柿要他一个人搬上搬下。
他回忆起那段日子:“每天被城管追着跑,受尽了白眼。”
但这种街头奔波和小本买卖对他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帮助,他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毕业后,同学凭借丰富的实习经历,或名企转正,或拿下心仪的offer。
他的简历“空空如也”,最后去了一个保险公司做最底层的业务员,有时候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在父母的锻炼下,他算是吃足了苦,可是毕业三年,仍然“没有长进”。
与家里人谈起这些事,家人总是安慰说:“人生就是先苦后甜。”
他后来怎样无从得知,但吃苦的这段日子不仅没有价值,反而让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有人说:“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苦苦奋斗。”
“在所有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这位网友又何尝不是如此,明明比别人有着更高的起点,却折损在了没必要的弯路上。
生活中常常看见一些家长,把好的东西都收藏起来,新衣服要放到旧衣服穿烂了再拿出来、好吃的要放到快过期了再给孩子……
有家长坚信,吃苦要从娃娃吃起,于是他们将孩子送去各种“魔鬼训练营”。
在高温的夏天,孩子们要在两天内步行70多公里;寒冬天气里,孩子们被要求穿短袖短裤在雪地里打滚......
去年,主持人乐嘉带着四岁半的女儿去沙漠徒步,4天走了76公里,遭到网友们的炮轰。
这些事情,普通成年人也很难承受,孩子们却必须做到。
似乎这样的身体之苦就能使孩子们悟明白人生的意义。
结果常常是,孩子们平白无故遭受了皮肉之苦,却少有其他收获。